
2008年的雪
2008年1月31日
2008年的冬天雪突如其来,对于南方而言,这是76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也是本世纪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二十世纪中国南方曾经经历2次大的寒流,一次是30年代,一次是77年初春。记得小时候杭州结冰的时候盛况空前,大家像过节一样来到湖上滑冰,一些人推着、骑着自行车、三轮车在冰上走,个别人甚至掉入湖中。小时候关于冬天的记忆就是冻疮、泥泞、冰冻还有冻豆腐,现在的南方要冻豆腐几乎是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今年南方的寒冷天气其实是回复了往日的正常状态,正是因为人们熟悉了不正常的冬天,一旦寒冷到来时就不知所措了。
其实雪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有雪的冬天气候湿润,对于人的身体大有好处,而且雪景可以美化冬天成为人们快乐的原因。那么,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冬雪何以成为雪灾了呢。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80年代以来,三大原因导致人口大迁移,一是大学招生制度,而是农民工大潮,三是经济交流。学生潮和民工潮是造成春节期间交通阻塞的最大原因。人口迁移带动了经济,却也给中国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春节年关更是如此。

造成今年交通大阻塞的教训主要有三条:
一是气象部门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报不准确,二十一世纪中国有两个比较寒冷的冬天,一是2003年,再就是今年,而这两年恰恰是气象部门提前半年就预报的暖冬。气象预报的导向错误,其危害甚至大于气象灾害本身。

图片来源,海伊
二是政府决策滞后,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我们动用国家资源很好地应对了03年sars和98年洪灾,但今年的政府决策显然来的太迟了,南方大雪和持续寒流,这种迹象早就显现,由此可能导致的交通、物流、水电、供应矛盾应该早有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提前储蓄商品供应,加固水电设施,提前疏导人口流动,应急预案的制定等等。

图片来源-海伊
三是民众的盲动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一个特点,随大流、跟风、按习惯行动,从来不考虑决策的风险。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旅行的风险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提前决策是否回家,选择更为安全而不是更加省钱的回家方式,选择合适的日期回家,或者干脆规避风险不回家过年,如果人人都能理性的决策自己的生活计划,南方大量人口滞留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正确预测风险及时应对是成熟的标志,而当决策已经滞后,困难甚至灾难来临的时候,也是考验国家应对风险能力的时候。在紧急情况下一切都要服从于大局,一切都要服从与安全这个根本利益。
此刻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对于造成这种灾难原因的追问。诋毁、悲观、涣散是最为有害的。历史上当我们的国家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的文人、高人,站出来鼓动民众起来抗争政府,其结果不是凝聚全民的力量抗击外敌和灾难,而是造成更大的内乱,最终导致失败和民生灾难的结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这种现象一再出现,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关键时刻缺乏理性的固疾。

第二,我们必须立即进入应急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全民动员,共同抗击灾难,动用所有的国家和民众资源,抵御灾害造成的各种困难局面,将个人的局部的利益置之度外,团结一心度过难关。任何一个决策其实无所谓正确与否,只有事态过后才可以反思,而执行过程中执行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决策的成功与否。各个部门和每一个民众都要坚决执行政府决策,并坚决制止任何只顾局部利益而违抗总体决策的行为。
第三,每个民众都要为自己和国家分忧,此刻,最好的决策就是原地不动,考虑放弃远行的计划,这是对国家的最好支持,选择一种风险最小的生活方式,并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比如水,燃料,食物等,既有利于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年,也可以应对突发的灾难。
总之,灾难已经来临,抱怨已经无用,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决策和坚决的行动。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以平常的心态,应对灾难,这场冬雪造成的严重局面应该很快就可以过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