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丧乱帖》

《丧乱帖》原作
十几年前,飞行之余我沉迷于书法篆刻艺术,几乎临遍王羲之所有行书,其中《兰亭序》摹本几可乱真,而自己最为得意的便是《丧乱帖》的临本,博友可以从临本中的“立于不败之地”和“而立之年得千金天琪”两方印知道此临本为瑾酾本人作品。右上角丐字印,其实是试飞员的英文缩写TSF的组合图形,其中还隐含天琪二字。

瑾酾临《丧乱帖》

临本局部-TSF章
读过金庸《笑傲江湖》的人也许还记得张三丰临摹《丧乱帖》的故事。何为《丧乱帖》,它的作者是谁,关于丧乱帖有怎么的曲折故事呢,且听瑾酾给你道来。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全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从贴中文词我们可以认定作者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右军。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为国人所熟知,其名篇《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但现存台北的兰亭序也并非王羲之真迹,而是冯承素所临。鲜为人知的丧乱帖其艺术价值如何呢,著名书法理论家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如此评说此帖: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王羲之,303年生,361年逝世,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早年学卫夫人,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秦篆、汉隶及六朝碑版之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有"书圣"之称,书法特点是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帖中,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谢》、《丧乱》、《孔侍中》、《初月》、《快雪时晴》、《兰亭序》、《上虞》、《十七帖》、《乐毅论》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王羲之出身显贵,家族里的长辈王敦、王导都是权倾一时的显贵,伯父王廙曾经是晋明帝少年时代的绘画老师,据史书记载“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父亲王旷在晋室渡江的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当不在王导之下”。王羲之生活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族中,却没有因此变成一个纨绔子弟,他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很早就显示出了不凡的气质。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同辈族人中,王羲之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气度,众所周知的典故“坦腹东床”就是明证。《世说新语》里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其翩翩风姿跃然纸上。
两晋交替之际战火绵延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南渡之后的东晋朝廷里更是充斥着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王羲之耳濡目染之下很可能对惨烈的政治斗争深恶痛绝,更不想卷入其中,可还是免不了以秘书郎的职位开始仕宦生涯。他信奉道家,崇尚自由无羁的山野生活;同时也接受过正规的儒家教育,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理想,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日渐败坏的现实政治面前越发显得不可调和,最后终于以辞官了事。《丧乱帖》写的是因先墓遭战火荼毒而心痛不已。
丧乱帖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瑾酾书法《倪瓒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