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黄昏的一粒石头
标签:
古桥歙县渔梁坝摄影芦山雅安 |
分类: 人间四月天 |

好像遥远又遥远,只有那颗忠实的石子,还在默想美丽的伴侣。
为一次约会,守住一垒古石,几枝花瘦,夕阳西下,还有镜头里滴下的道道星光。我是黄昏的一粒石头,对着桥、古坝、练江,槛外溪流,微微一笑。
水流花谢两无情,我是一粒黄昏的石头。
累了,倦了,痛了,怕了。安睡在古人定制的石锁之间,阅尽风华千代,嘲看浮世今生。
夕阳早已远去,槛外恸哭声声“只有那颗忠实的石子,还在默想美丽的伴侣”。
镜头在守望中。有你的眉目,有我的微笑。
石,在花丛中沉思,在舟船前等待。
我是黄昏的一粒石头,磨去千年的冷淡,显露着恒古的真性。坚硬到无法生锈,尽管它被深深浅浅的磨难流过。一块无法行走的粒,尽管在你的眉间可以找到一丝柔柔的余光,一个侧影,一截残阳。
石,等了一个个季节,黄昏,正在慢慢醒来……流霞炫目!
依旧是白墙黛瓦的诱惑,加之油菜花的盛开,令我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去皖南,去徽州,去歙县,去白水黑山的深度探幽。一条流经皖南绩溪、歙县的江水,因为系从新安江,也是古时徽州的交通要道。(从渔梁启程,沿练江入新安江直达杭州等地。)所以到了歙县便心心念念地要去沿着江畔走一趟。当地人告诉我们,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而日暮的碎月滩风景是最为迷人的。
黄昏,等待日落。支好了三脚架,放眼练江上下,心中感慨渔梁坝的生命力。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黄昏的落日中,渔梁坝显得静溢、安宁、厚重、甚至有点诡异。这个拦河石坝修筑于明万历年间,它的上游是一个河道码头,遥想当年,有多少徽州商人在那里进进出出,载金卸银钱。停留在这个码头上的故事,也必定卷入漂泊的风尘,被渔梁坝所记下……
(时值芦山地震,天崩地裂,瞬间屋倒梁塌而感怀渔梁坝石粒千年坚韧)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一个侧影,一截残阳。

石,等了一个个季节,黄昏,正在慢慢醒来……流霞炫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