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 惊微澜 (三)博 友

标签:
杂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青春 |
分类: 内蒙古·知青岁月 |
博客,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啻是一个文字和图片的乐园,浩浩渺渺、光怪陆离。在自然的大海,只有某些鱼类才具有超波呼应的功能。而在网络的大海里,聚集了这样一群兵团人,他们或者遥相呼应,或者引为知己……因而我一直在惊叹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绝对真理性。
2006年11月22日,我在新浪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很巧合居然是关于遥远的内蒙古“乌梁素海”的散文。其实30多年前我仅仅是像那个飞逝的鹤鸟,慌慌张张地掠过那个河套平原的海子,既感慨它美丽神秘的名字和唯一温湿的水域,又一直不能忘怀晚霞映红天边的时候,芦花渲染着那样浓烈的悲情、城墙般肃立的庄重、大风吹过带着集体摇动的震撼力。
那个时候刚刚学习在电脑上打字,心里总记着这些景色,深怕岁月的久去会遗忘得一丝不剩。所以试着敲打着文字,为证实自己非梦的经历。所以那个再也不可归去的塞外海子,便成了我自设的一个地标式的青春纪念碑。
有人说“字如深渊”暗流喷涌的欲望,难以尽述的笔力,无奈的迷恋和惶惑。似洞穴一般幽深的孤独,闷头挖掘着如古墓似的气息……
从2006年的11月到2009年的2月,基本上写了那些如同深海捕鱼一般的文字,湿漉漉的捞着一条又一条的鱼儿。远去的海,孤独的树,恐惧和呼唤,追逐青草的羊群等等。将它们层层叠叠地陈列在博客的橱窗里,给自己一块温柔可以触摸的情绪摊位,作为一个没有顾客的守望。
一直到2009年2月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自从晓芙给了我们一个博客地址,大家都忙火起来了。很激动啊,搜集遥远记忆的碎片,组成一幅青春的画面,留给自己,留给后代,不要忘记有这么一群人曾经把年少时光堆在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安镇--点儿半斤。摘自《点儿半斤战友博客开张了》这个也许就是涉过了长长的1900公里江湖,找到了一个暮色浓郁的岸堤,有一群人在那里等待着……
之后的两三年里,在雁回巢般的寻寻觅觅、飞飞跳跳中,浏览了很多兵团战友的博客,他们以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情愫写着相同的话题,叙述着青春年少的兵团往事。
仿佛乌云洞开的天空,我看到那么些失去联系的战友在博客中留下了踪迹,一种集体意识的凝聚力、归属感如此之快,如此之强,令我讶异惊奇。就如同去年绿萝从国外回来表述的那样:“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写着兵团,想着兵团……”
失而复得的欢欣,知青们的文笔在这一刻,展示了他们那种简单而热气的赤子情怀。我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从这个博友的门前跨过去,走进另一个博友的园地。深深地吸挹着来自内蒙古兵团,带着苜蓿花般星星点点的雨露,治愈着时间的伤口。
三年多过去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见一面了?40年杭州战友聚会给了这么一个浸满期盼的机会。于是战友和博友牵手,在美丽的西湖畔继续演绎着文字和生命的互粉。
其实从每个博友的照片上我们早已熟识,几乎将那些昵称当做了他(她)们的本名。所以当他(她)们真正的站在我的面前时,我的感觉就像彼此已经认识了一生。他(她)们就像照片里的笑意一样落在了地上,我毫不犹豫的地叫出了他(她)们的博客昵称。欣喜和温馨洋溢在我们现实的身边,由此文字的相通便有了温度和热度的真实。
雁南飞,惊起一潭微澜;鱼归海,藏起一波清泪。很遗憾还有一些战友博友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杭,还有一些博友来了却失之交臂,此事无奈可怨天,相会有期待随缘吧!
如同海洋里的大鱼,在某一种声波的吸引下,穿过海底的峰峦,聚集在一起。我相信这是一幅珍贵的画卷,等到若干年后我们还可以再打开它,才会发现我们彼此从来就没有离散过。
在烦嚣之后的宁静中,慢慢地体会,这一份兵团人特有的缘分,在蓝色银屏的电子版中坚守着,是多么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