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万个为什么——BQ对话科学松鼠会》之“千年极寒”来了?

(2010-11-19 16:39:34)
标签:

天气预报

冷冬

千年极寒

科学松鼠会

中国

墨西哥湾暖流

拉尼娜现象

杂谈

分类: 至秦采访

“千年极寒”来了?

 

    近期,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冬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亚地区可能也将出现大规模的冷冻天气。据波兰学者所言,这种极端天气形态的出现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致。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宛如电影《后天》中的场景一般。我们真的会迎来“千年极寒”的冬天吗?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出场人物:科学松鼠会成员 poguy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在读博士生

 

    冰河世纪

    什么是“拉尼娜”?它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拉尼娜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上的一种年际尺度的气候异常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表面温度低于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大概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短时可能几个月,长时则可达两年。通过复杂的大气和海洋过程,拉尼娜可以影响全球很多地方,受影响最严重的是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它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的区域也不尽相同。按照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发生时,夏季整个中国北方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西南地区温度偏低的可能较大;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低于平常温度的概率较大,尤其是云贵地区。

 

    欧洲真有可能进入新的“冰河世纪”吗?

    这里所说的墨西哥暖流指的应当是湾流(Gulf  Stream),它是一只非常强的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海流,属于全球热量输运带的一部分。全球所有河流入海的径流量加起来大概有1Sv(1000000立方米/秒),而湾流自己的流量就达到30-150Sv,其携带的热量是非常惊人的,正是这些热量维持着大西洋附近高纬度地区的温度。可以想象,一旦湾流停止或者减缓很多,高纬度地区收到的热量会大大减少,整个北半球高纬地区,包括欧洲,是有可能进入“冰河世纪”的。

 

    千年极寒

    “千年极寒”的说法科学吗?今年冬天真的会特别冷吗?

    若单从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来看,按照过去的数据,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偏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能否达到所谓“千年极寒”的程度,我是持否认态度的。“千年极寒”说法的主要依据——“湾流的强度减弱到以前的一半”是不符合事实的,目前观测认为,这些年湾流的强度仅有非常微弱的变化,甚至只是误差而已。另外,波兰学者所说的湾流减弱是拉尼娜现象所致,据我了解,这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千年极寒”和“冷冬”是一回事吗?全球变暖还会出现“极寒”天气吗?

    冷冬指的是比普通年份的冬天温度相对低一些,而所谓“千年极寒”显然是把这种低的程度扩大了。气候与天气是不同的概念,气候一般指的是气象因子在很长时间内的平均状况,而天气指的大多为两周以内的状况。全球变暖大多是时间尺度在30年以上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属气候范畴。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是叠加在这种趋势上的周期比较短的天气状况。应该说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百年内,全球冬天的平均温度应该会升高,但这不能排除短时极端天气的出现,至少“极寒”天气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气候预测

    民间有种说法“夏天越热,冬天越冷”,是这样吗?

    这种说法太绝对了,气候系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果某些年份出现拉尼娜,而其他的气候过程并不明显,那么中国大部分地区确实会出现“夏天越热,冬天越冷”的情况。不过更多的时候,在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夏天热不一定意味着冬天就一定冷,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以偏概全。

 

    气候变化如何预测?现有手段可否达到“千年”极寒的预测能力?

    现在的气候预测手段主要是数值模式,大多是基于科学家对控制气候变化的因素及其过程的了解。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对于一些过程,如云的作用等认识仍然不足。按现在的气候预报水平,只能预报几个月或者几年后的平均状况大概是什么样子,但会出现什么样的具体天气状况,如极端低温、超强风暴等,现阶段仍然无能为力。

 

 

 

                                                                刊载于《北京青年》周刊 2010-10-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