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邂逅丽江古城

(2007-01-26 12:15:33)
标签:

云南

丽江

老爷

纳西

土司

竹筐

古乐

古城

旅游

分类: 至秦随笔

 每当一个人静下来时,总会怀念丽江的美丽。它的宁静、舒缓在我的骨子里流淌,蓝蓝的天、雅致的古城,浩渺孤傲、凄清优美,真的希望时光能在此凝固,真的企盼丽江是不变的永恒。

丽江古城,凭着它的阳光,它的流水,它的古朴,它的天然,它的神秘,它的包容,它的散淡……一下子攫住人们的眼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人说,丽江古城是由于一次地震才为世人所认识的,因为在一片废墟中,唯有历经沧桑的古城不倒,亘古不变。在惊异于古人惊人的技艺的同时,不得不感慨于它的坚强,它的不屈。真的该感谢那次地震,让我们有幸能认识丽江,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初会丽江古城已是晚上,各式各样的红纱灯、宫灯、河灯、祈福的水灯都明晃晃地亮起来,石板路上洒满了斑驳的光彩,古城溶在一片殷红里,多了一份绮靡和温馨。绕过大水车,一幅古朴典雅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清清的溪流穿城过巷,座座石桥如彩虹卧波,依水而筑的青砖瓦房鳞次栉比,在夜色中展开了它凝重、亲切,而又宽厚的容颜。这里虽然没有白天的喧嚣,但古城的游人仍不少,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店铺、餐馆、酒肆正忙着招徕客人。这些店铺多半租给了外来人,他们都是和丽江“触电”的人们,因为忘不了丽江的美丽,纷纷辞去工作,离开亲人,重回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在世外桃源扎根,过着一成不变的悠然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们徜徉四方街,穿越深巷小径,随意地在犹如迷宫的街巷里游走。丽江的晚上真的格外美,流光溢彩,精彩纷呈。街上挂着红红的灯笼,中心广场上热热闹闹的挤着许多游客,在广场的一边有更热闹的酒吧一条街,街道上充斥着对歌的人们,不管好听与否,都唱一嗓子,只是为了放松,为了欢乐。来到丽江,不听一听当地的纳西古乐,实在是一种遗憾。大研镇上的古乐演奏,每晚是座无虚席,其中不乏外国友人。古朴典雅的古乐台上,正襟危坐着许多老者,身穿绣龙滚金的长袍马褂,各自拨弄着手中古老的乐器,奏出古老的曲调。声音空灵清越,催人欲仙,我们像是在浏览一部古典的线装书,让人深发思古之情。观罢演出,再回到镇上,夜风习习,若有若无的驼铃声在风中飘荡。抛弃了现代生活的喧嚣与浮躁,烦恼与奔命,静静地与古城对对话,细听昼夜不绝的潺潺细水,恍若时间流逝的脚步声……

 

     或许是对古城念念不忘,第二天的上午,我们又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与摄人心魄的夜景相比,白日的古城,多了一米阳光,一份明媚。在白天,可以把古城的许多细节看清,发现许多掩藏在夜幕中不曾发现的事物。

这才发现原来古城是没有城墙的,要问原因,那就不得不提到这里的最高首领——土司木老爷。因为他姓木,倘若再在木的四周加上城墙,岂不变成“困”了。说到他为什么姓木,还有一段故事呢。原本纳西人是没有姓的,朱元璋看这的土司这么忠心,于是就在自己姓的基础上去掉两笔,赐予土司“木”姓,木老爷得到此姓很高兴,也想给自己的百姓一个姓氏,他看到百姓们整日头戴帽子身背竹筐地在田间劳作,于是就在“木”的上面加一“丿”代表帽子,旁边加一“口”代表竹筐,于是他的子民也有了姓,即“和”。所以现在姓“木”“和”的可是地地道道的纳西后代。

由于官走竖,民走横,古城里的石板路铺的十分讲究,顺着竖铺的石板走,就可以来到古城的中心——木王府。一进门看到的景象和古城民居很不一样,王府毕竟是王府,有的是大气,恢宏,保留了古宫殿的流风余韵。导游说它是模仿故宫建的,正因为如此,当时还不让远道而来的徐霞客进,免遭杀身之祸。仔细看看,还真和我们的故宫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的百姓对他们的木老爷是极其尊敬和爱戴的,一是因为木老爷很推崇知识,不仅在王府进门处就立一牌坊,上写“天雨流芳”意思是“读书吧”,还在府内设有万卷楼,便于经常学习中原文化,所以和当时的皇帝关系甚好,百姓也跟着受益;二是因为木老爷很爱民,为了不让人民绕路,自己宁可架一座天桥通往自己的玉花园,这一举动让人民很感动。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木老爷住的地方,他们是夫妻分房睡,在我们看来真是有点不理解,经导游介绍才知,原来纳西女人包干所有活儿,可谓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为了不互相打扰,于是就分开睡。而且夫妻信的教也不一样,在院子的地面上,中间有一个“福”,是“佛”的谐音,旁边是八仙,是道教的标志。所以木老爷信道教,夫人阿雷修信佛教。

站在木府的最高点,可以将古城尽收眼底。有人说,古城就像一部泛黄的民间史书长卷,不经意间路过走进,从一块块铺路的青石板上,可读到民族的血脉;从一座座吊脚楼上,可读懂祖先的情怀;从青砖灰瓦粉墙上,可捕捉到岁月的华光;从残垣深宅高碉上,可嗅到历史的烽烟。古城就是有这种魅力,在已然斑驳的尊贵和华丽中,面对着今天的一切莞尔一笑。眼前的这片古城又何尝不是呢。在它们之中该有多少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该有多少人生无常的叹息,该有多少随着岁月一道飘零的时光,我无法猜度。我想,即是我踏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无法猜度,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开始和结局,又有着怎样的无可奈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沿着石板路返回,那历经沧桑的石板上仿佛还有古人铺路时留下的指纹。徜徉在古街上,听着行人在石板上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许久以前的另一个世界。一栋栋连绵不绝的老屋,一个个沧桑古朴的店铺,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属于古城的那一段历史和文化,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