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胆巴点豆花,为啥要‘慢’?

(2019-03-05 15:29:51)
标签:

杂谈

我九岁的时候离开了老家泸州。儿时的记忆里,美食当属豆花。到了西安很多年没见过豆花,于是豆腐、豆腐脑也成了我的最爱。有机会到成都、重庆,谭豆花、高豆花每每必吃。
前几年看了‘舌尖1’乐山的放蜂人做豆花,就有了自己做豆花的念头。几年下来也做了不少次,搜看了很多做豆花的视频、文章,也亲眼目睹了家乡人做豆花的过程。
要说豆花和豆腐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通过凝固剂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
凝固剂有石膏、胆巴(盐卤)、葡糖糖酸内脂、酸浆、醋,以及发酵后的黄浆水等。这些东西我都用来做过豆腐,但是感觉比较难掌握和费时的还是胆巴。
在上述凝固剂中与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反应最快的就是胆巴。因此工业生产胆巴豆腐是通过机械快速搅拌,使凝固剂与豆浆快速充分均匀混合完成凝固反应。机械搅拌达到每秒钟几十、几百转是很容易的事。而人工点卤就算是手快的人每秒也只划得几个圈圈。
前年底回到泸州,我请十哥一定要点回豆花,主要是看点的方法,所以用手机全程录影留存。一年后十哥辞世,这段录影成了我向十哥学习点豆花的珍贵纪念。
十哥有几十年点豆花的经验(业余),但也说不出太多的道道。十哥说就是要慢(指点卤的速度),慢了点出的豆花才嫩才绵实才多。十哥说我们的母亲点豆花每次都要一个多钟头,而我是无缘见母亲点豆花的。点卤要慢,很多点豆花的视频也是这样说的。
问题是胆巴与豆浆反应快,工业生产都要快速搅拌,为什么手工点卤反倒要慢呢?
看过很多的胆巴点豆花视频,点卤(搅拌)的手法可谓五花八门,唯有‘慢’却是共识。为什么?
点卤对豆浆的温度是有一定的范围要求,温度低于60就很难凝固了,点一个多钟头那豆浆岂不都凉了?其实以前的农村都是烧柴火灶,点浆的时候把火撤了,灶堂里的余碳热灰把红薯芋头包谷都考的熟,所以豆浆温度完全可以控制在适宜点卤的范围。我在冬天点豆花的时候,为了解决豆浆温度下降快的问题,我用上了电磁炉,用100瓦、最高用300瓦档来保温,因为电磁炉的底部受热均匀。而燃气灶即便最小火也会造成豆浆局部沸腾。
问题是为什么要‘慢’才好呢?快了不行吗?其实只要把准胆巴的用量,快也不至于做坏。
我曾经在武警部队某部施工,距施工场地不远处是部队的豆腐坊,战士天天都要做一锅豆腐。某天一位战士点石膏的时侯急了点,一瓢石膏水下去只见大缸里哗的一下翻起豆花,战士嘴里直喊球了!球了!其实这就是量没把准而求快的结果。
我十哥的女儿就说她点豆花的时候常常是‘一勺清’,就是下一次卤水豆花就点好了。
十哥在点豆花的时候为了求好,点卤的速度也较他平时的速度慢了许多,‘平时我两锅都点完了’,十哥说。
其实‘快’和‘慢’点出来的豆花在品质和量方面到底有多大的差别,这恐怕要有严格的实验数据才行,嫩、绵实其实就是口感,口感因人而异会有差别。
点豆花是技术活,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比如黄豆含蛋白质的多少、新豆还是陈年豆,黄豆泡发的时间长短、温度,磨浆的细腻程度,凝固剂的种类、稀释浓度等等。但凝固剂的用量是为关键。
家庭点豆花量都不大,凝固剂也就用几克几十克。过去家庭用秤很难精确称量一两以下的重量。凝固剂少了、多了都不行,咋样把握这个量?慢!边点边观察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慢,就是时间的拖延,让凝固剂与蛋白质充分反应。这不和胆巴反应速度快相矛盾吗?其实就是因为快,会产生一种¨包裹¨现象,就是快速形成的豆花把一些卤水包裹起来,这些被包裹的卤水不能立即参与反应,而时间会让它突破包围(可能是浓度的扩散原理)重新参与反应。这就是点豆花要慢的道理、慢的实质。除了慢(等待),还有个方法就是加热,通过加热提高反应的速度,加热会产生对流,把被包裹的卤水挤出来。加热的方法用在终止点卤之后。
什么时候终止点卤呢?待大部分的豆浆凝结成豆花,还有一部分呈豆浆的本色时。这个‘’大部分‘’就要靠经验来把握。有说待72%的豆浆凝结后就要停止点卤,这么精确的百分比你怎么确定?!这就只能靠经验。再就是用锅铲贴着豆浆表面画圈,实际上就是让卤水分布均匀的方法。停止点卤之后就是盖上锅盖等待,等个十分八分钟,看一看,不行再补点卤水,画画圈。黄浆慢慢出现直至满锅都是清澈的浆水‘点’的过程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压’轻压就是豆花,配上蘸水,来碗香喷喷的米饭很安逸的享受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