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湘江

分类: 五味杂陈 |
毛主席发动文革的那一年,在武汉以73岁高龄畅游长江,这是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此后在文革时期每年的七月十六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XX周年’的庆祝活动。
http://s4/mw690/001nGcBpty6Y63ru7ez83&690
http://s1/mw690/001nGcBpty6Y63vx1ao90&690
七二年我在岳麓山下的一所学校学习,这一年是毛主席畅游长江六周年。长沙市将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长沙的各大工厂、大专院校是活动的主力军,我们学校当然也要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参加庆祝活动。几年来的野外工作,在江河、水库、湖水里我早已学会游泳。但都是一些不太大的江河,如贵州的清水江、桂林的漓江,更小的如桃花江洗马河等等。像湘江这样的大河还没有试过水,也不知道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啥样的惊险和滋味。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号召青年人要‘到大风大浪里去成长’嘛,对这项既满足了个人兴趣又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咱当然不能落下了!
报名的同学有好几百人,到了礼拜天学校组织横渡演练,下河的地点选在橘子洲上游几里路远的湘江西岸。队伍按系列成方队,看起来挺整齐的队伍一下水全乱套了。这天江面上的风比较大,北去的湘江遭遇南来的风,戗起了半米多高的浪。虽然这算不上是‘大风大浪’,可对于没有在大江河里游泳经验的人来说那就绝对是大风大浪了。换气的时候我连喝了好几口水,我感觉这样下去不行。虽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活动,可也没到该玩命的时候,咱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对吧。我想向救生船靠拢,可那船离我有几十米远。不行,得自救,我转身向岸边游去。就在我转身向岸边游的时候,忽然间发现了在风浪中游泳的换气方法。说起来那真是简单得跟‘一’一样:浪把人掀起来的时候快速地完成吐气吸气,然后屏住气直到下一次浪再把人掀起时再换气。以前游泳都是在风平浪静的环境里,呼吸完全随自己的节律,所以遭了家伙。找到了方法,很快就适应了湘江的风浪,心中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于是我转身又向江心方向游去。这时候的我才顾得看了一下我们的队伍,那真是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救生船上的人不停地向江中抛着救生圈,看来不识湘江水性的也不在少数。就在我向江中游去的时候,一个东北籍的同学一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不行了,带我一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赶紧说:‘我也不太行,你少搭一会儿!’大概只一、两分钟,那同学撒开手自己游了开去。组织演练的领导当然也发现了情况的严重性,真要有人出了事也不是闹着玩的。赶紧的‘鸣金收兵’,第一次演练就这样草草收场。
之后学校又组织了几次演练,但都没有‘横渡’过。为了正儿八经地‘横渡’湘江,系里的几个同学约了一下,来一次横渡实练。满共五个人,互相连名字都叫不出,只知道是一个系的。其中一个青岛的同学是领头的,水性挺好。一个网袋里装了只篮球,就是我们的‘救生圈’。依然从学校组织演练的地方下水,这样横渡的距离最长。横渡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任何‘险情’。游到对岸后仅休息了几分钟,又游了回去。这次横渡才体会到了‘到中流击水’的滋味,人在中流那就像是一条鱼,身体随着江水起伏摇摆,真是悠哉悠哉。游的时候目标始终锁定在对岸上游的方向,待游到对岸时早已被冲到下游去了。有了这次横渡湘江的经历,我相信7.16的横渡绝对没问题了。
7.16的那天,是从橘子洲头下的水,这比我们实练时横渡的距离要短了不少。游的时候倒省了不少心,跟着大队伍游就是了,也不管方向不方向,上岸的地方在第一师范附近。
许多年后,回想几个同学的那次横渡,真的是有些冒险,万一出现点情况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候年轻,真的有点二杆子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