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赵讲坛”听课笔记:中国哲学精神

(2009-04-15 23:12:43)
标签:

宗教

燕赵讲坛

中国哲学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 心阅

    4月份“燕赵讲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月,并且安排了两期哲学讲座,哲学应该算是人大的招牌学科,在国内大学属一流,非常令人期待。虽然本博的哲学水平基本空白,但是并不影响咱心向往之“燕赵讲坛”听课笔记:中国哲学精神。上周是人大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志明教授开讲《中国哲学精神》,看着象是论文题目,听来却并不艰深,宋教授开门见山,娓娓道来,并没有让台下的普通市民们觉得哲学有多么深奥,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是那么回事。喜欢这样的讲座,不花哨,是一种扎根在生活中的体验和交流。两个小时的讲座听得很是流畅,真象是在大学课堂一般,受益非浅。整理一下笔记:

  1.哲学不提供知识,提供学问。这是宋教授在概括哲学基本概念时提到的观点,大体上能够理解。所谓“知识”可能是指那种实用性的技能吧?其实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现在更多的是提供这样的“知识”,不实用的“学问”有几个人感兴趣呢?即便是真有兴趣,又有几个敢全凭兴趣去学呢?没看见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有多难吗!不过,我到是蛮乐观的认为这种状况十年之内应该有所改变,以我们现在对前面三十年改革开放经历的校正态度和速度。

    2.哲学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我的理解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因人文和历史环境的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对比比较鲜明的如东西方文化,即使同为东方文化各国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哲学恰是“一种思考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无所谓高下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中国哲学精神讲究“内在超越”。宋教授定义的“中国哲学精神”有5个方面,印象最深的是第五条“内在超越”。内在超越首先是肯定“人”和“人生”的,认为“人”这一生其实很好,并不是如佛教所说人是来世间受苦以追求来世的,也不是如基督教所说人是生来“有罪”的。内在超越讲的是人是可以实现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了,但终归还是人的范畴,并没有成为“神”。所以说中国哲学精神是肯定“现世”的,是实用的,现实的,人本的。个人很认同这种说法。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其实这种“中国哲学精神”就算是我们的信仰吧。

    4.爱别离,怨恨聚,求不得。据说这是人生永恒的三大苦痛,再加上“生老病死”,是不是非常令人绝望?相爱的人偏要离别,怨恨的人却又聚首,想要的得不到,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可是人生并不因此而缺少意义,爱了恨了追求了,这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其实全部的意义都在过程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