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她告诉我说,前些日子她在儿子的书包中找书,竟然发现了她的儿子的书包中有一双女性的丝袜。之后她就留意上了,结果是:他儿子书包里面频频出现丝袜。她吓坏了,前一天她就和他儿子好好地谈了一下,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儿子只得承认了自己这一“爱好”。
这下妈妈被吓坏了,她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怕的想法:以后儿子是不是就是恋物癖,以后儿子能不能正常地结婚生子......这些都把她折磨地好几天睡不好觉,于是就打电话给我,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今天是我们约定的时间。到点了,一个高大的男孩出现在我的面前。
在咨询室里面,小方开始很是拘谨,也有些不安。我知道他很害怕我会给他扣一个类似“恋物癖”这一类的大帽子。我从询问他丝袜的来源着手,得知,这些丝袜都是他在去同学家里面,拿来的。“你知道这些袜子的主人是谁吗?”“知道啊,有些是同学妈妈的,有些是同学姐姐的。”就这样,他的话越来越多。从这些信息我就慢慢明白了这整个过程。他可不是什么袜子都拿,他拿的袜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袜子的主人,都年轻,漂亮,有气质。我随后又问到:“回到家后当你看到这些袜子时,会想到什么啊。”“会出现那些漂亮阿姨,姐姐的样子,有时候还会出现妈妈的影子。”我听明白了,其实他恋的并不是袜子,而是活生生的人。可是他为什么不去找与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呢?为了解开这个问题,我就向他了解有关情感方面的话题。一讲到这个话题,他就开始扭捏起来:“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地学习,情感当然是不能碰的,会影响学习的。”
就这样,他的整个心理的动力就慢慢地清晰了。小方从小就是一个好孩子,很听父母的话。父母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父母亲有些粗心,所以与小方的沟通都是粗线条的,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小方从小就希望妈妈可以更细心,对自己会更好。抱着这种愿望,他慢慢地长大了。父母虽说情感不够细腻,但在物质,生活上对小方是没得说的,所以到了初二,小方就发育得十分的良好,也出现了生理的变化。可他从小是一个好孩子,所以他不允许自己与女同学有过于亲密地关往,因为如果这样的做的话,就会让父母,老师生气。可生理的成熟是不可阻挡的,当出现这种冲突时,小方就出现了一个爱拿别人丝袜的“症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症状呢?可以把这个症状看成是:当小方面临着生理成熟与要做好孩子的冲突之中,他找了一个小的缺口:那就是把对异性的好感转移到了有女性特征的丝袜上。至于为何要拿成熟女性的丝袜,这与他渴望妈妈的爱是分不开的。他一直希望妈妈变得情感丰富。在那一刻,这二个愿望都悄悄地满足了。
所以在后面的咨询中,我先替他撕去了“恋物癖”的标签,告诉他,其实他爱的是人,之所以会是那些成熟女性是因为他如果对年龄相仿的女性感兴趣,会让他内疚,自责。再加上他内心还有对妈妈的一份依恋,所以就对与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的物品感兴趣。然后又承认他那份对异性的正常的情感,建议他可以保有这份情感。当咨询结束后,他面带阳光地走出了咨询室。
之后,与他的母亲通过几次电话,她很开心地告诉我说,类似的情形再也没有发生了。
点评: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三岁);性蕾期(从三岁到六岁);潜伏期(6,7岁到12岁);青春期(12到18岁)和生殖期。性蕾期也叫做“俄狄浦斯期”,也即大家比较熟悉的“恋父恋母期”。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度过的阶段,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可这个年龄的孩子又开始明白,父母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就学会了慢慢地控制对父母的那份爱。这本没什么,因为到了青春期,随着对异性的吸引,对父母的那份爱就很自然地过度到了对同龄伙伴的爱上。那一切就走上了正轨,什么都不用担心。
本案例中的小方,就如所有的孩子一样,对养育他的母亲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依赖与渴望,可是因为妈妈的忙碌使得他的这一份情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怎么办呢?只有先压着,这本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很多孩子都这么长大的。慢慢到了青春期,这时候因为身体的发育,使得他对于情感的需求再次被激活,本来也没什么,他大可找那些同龄的异性伙伴,可是妈妈的“不许早恋。”又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怎么办呢?于是他的这种情感对象就变化,最后就变成了丝袜。
经常有一些家长带着成年的青年来找我咨询,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应该恋爱的时候,却爱上了不该爱的对象:丝袜,内衣,鞋子,或者是同性。在与这些青年访谈的时候,都会发现与小方类似的情况,那就是想得到父母的爱,关心和认可,于是努力地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学习期间不谈恋爱,于是断不敢把情感转向太易被家长,老师发觉的异性身上。那么这些不易被发现的,又带有性意义的物品就从了他们情感投注的对象,时间久了,就象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一样,性快感与那些物品就形成了牢固条件反射。这样异性就再也难已唤起他们的性趣了。如果个案这种情况持续太久的话(几年),那么修正就成了一件十分耗时耗力的工作了。
每次,当父母得知因为时间过久,治疗很困难时,他们的伤心与后悔总是会带给我很大的冲击。也总忘不了他们说的话:“早知道会这样,当时我就鼓励他(她)去早恋了。也总比现在好上百倍。”
其实要预防很简单,并不是说要鼓励孩子早早的恋爱,但是对于孩子出现一些对异性的好感时,可以抱有包容的态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支持,不反对,要求他们保持正常友谊。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和家庭又能及时地进行一系列相关的青春期教育,这样就可能让我们的孩子正确地面对这份情感,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为以后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主流的个体,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康博览》 201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