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大学从事过好多年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无非就是他们心里有烦恼,找我来诉说,我就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一言不发,先听他讲完,之后就依照社会的普遍标准,依照我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给予一番评论。看到他们十分感谢地从我这儿出去后,心中别提有多得意了。再后来到了青少年维权中心,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就明白以前所做的,只做了心理咨询的一部份:倾听。其实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还有许多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社会,家庭,个体。在那儿又被磨练了几年,除了接待了大批与性心理有关的个案,还接待了数百个学生个案,看到那些家长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了明显的好转,再一次得意。四年前,来到灵栖,成为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在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方面有突破,青少年仍旧是我的主攻方向:同样也接待了几百个相关的个案。就这样我的人生与青少年之间有了深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打交道的同时: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整个家庭的动力。下面就谈一谈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几个心得。
有维权中心和灵栖,碰到过一些小学生来求助的个案。他们的表现形式基本上以学习障碍的方式呈现。父母亲来求助的原因多为: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爱哭闹,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与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效率低下,当然别的还有些是尿频,尿急,睡眠不好等的身体症状。一般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或者是不是感统失调。
的确,在儿童中,多动症或感统失调的孩子现在是不少。但并不是出现一点学习障碍就会把孩子诊断为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我在最后附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可以先自行了解一下。
那么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出现学习障碍,除了一些生理上的问题,往往和与父母的关系有关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父母十分地严厉,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想对父母表白又不敢,想对父母亲近又害怕,就会出现心理冲突,这时候就会以学习障碍的症状出现。另外,有些父母一直与孩子在一起,上小学了,他们把孩子全托,这一下子分离得太快,太过彻底,就会使得孩子很快地退行,就会出现一些更年纪才会出现的情况:不想上学,晚上睡不好等等。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加入和努力。比如:允许孩子的一些退行,先接纳孩子,这样过了一些日子,孩子的情况就会好转,当然在这当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这些细节不同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高年级段的孩子,一般来说,来求助的,都是心理相对比较成熟,或者说比较懂事的。他们出现的症状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学习障碍了:会出现情绪障碍:强迫,抑郁等。对于这些孩子的问题可以把他们当做一个单独的个案来处理,但也不可以忽略整个家庭的作用。因为虽然他们已经开始独立,但家庭对他们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症状有影响。在对孩子进行治疗的过程,如果忽视家庭的关系,往往收效不甚理想。
总的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除了生理原因,需要治疗外,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一定要把整个家庭考虑进行,要了解家庭的互动模式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模式,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10版(即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中对多动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1986年第一届全国儿童多动症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而订:
(1)注意力不集中(至少具备下列6条):
①
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或在做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
②
在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力,往往有始无终 ;
③
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显得没在听;
④
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无法按时完成功课;
⑤
常常遗失生活必需品,如作业本、书、笔、玩具等;
⑥
常回避或极其厌恶家庭作业;
⑦
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过去;
⑧
组织任务和活动的能力常常受损。
(2)活动过度(至少具备下列3条):
①双手或双足常常不安稳或坐着时蠕动;
②不能静坐于自己的座位上;
③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
④难于安静地参与娱乐活动;
⑤表现出持久的运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的要求无法使其显著改观。
(3)冲动性(至少具备下列1条):
①
常在提问未完时其答案即脱口而出;
②
在游戏或有组织的场合不能排队或按顺序等候
③
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
④
常说话过多,不能对社会规则做出恰当的反应。
(4)以上症状均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
(5)7岁以前起病。
(6)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如孤独症等。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