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一)

(2016-07-19 15:37:26)
标签:

钱穆

近三百年

学术史

两宋学术与东林学派

黄梨洲

分类: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出版说明

与《中国思想史论丛》第八单元相表里。

自序

“知我罪我,所不敢问也。”(P4

第一章  引论

  两宋学术

近代学术导源于宋

“治近代学术者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宋。······故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P1

宋学导源于唐之韩愈

“然则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P1

安定泰山为宋学先河

胡瑗;孙复;石介

宋学精神

“所谓‘道德仁义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者,此正宋儒所以自立其学以异于进士场务之声律,与夫山林释老之独善其身而已矣者也。”(P3

高平与庐陵

“盖自朝廷之有高平,学校之有安定,而宋学规模逐建。”(P3

华山濂溪非宋学真源

庐陵——欧阳修

荆公与宋学

二程与横渠

“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P4

北宋学术之两大精神

“北宋学术,不外经术、政事两端。大抵荆公新法以前,所重在政事;而新法以后,则所重在经术。”(P5

王霸义利之辩

“故洛学所辩,‘王霸’之外,尤严‘义利’,而会其归于‘天理人欲’。”(P5

两宋学术之转变:东莱与南轩

“迄乎南宋,心性之辨愈精,事功之味愈淡。”(P5

“自是学者争务为鞭辟向里,而北宋诸儒一新天下之法以返之唐虞三代之意,则稍稍疏焉。”(P5

朱子

宋学绝非无为

鄙薄汉唐与新经义

鄙薄汉唐与书院讲学

“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治,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东林者,亦本经义推之政事,则仍北宋学术真源之所灌注也。”(P6

  晚明东林学派

南宋以下书院之盛衰

“然后往者书院私人之讲章,悬为朝廷一代之令甲。”(P6

阳明良知学与科举

“而言宋元明三朝六百年讲学史者,亦以东林为殿。”(P7

东林书院之来历

杨时“侨寓讲学之故址”——东林书院——道南书院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

陈鼎《东林列传》

东林讲学大体

“一在矫挽王学之末流。一在评弹政治之现状。”(P9

东林辨王学

一辨无善无恶心之体

二辨工夫与本体

“东林讲学,则一反其说,故其教法亦以工夫为重。”(P10

钱启新(其论似陈确);史玉池;

“本体工夫之辨,梨洲与东林诸儒议论亦合也。”(P12

三辨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

钱启新;孙淇澳

“盖东林学脉,本自阳明来。······而东林讲学颇欲挽救王学末流之弊,乃不期然而有自王返朱之倾向。”(P15

东林与蕺山

    “东林讲学颇欲挽救王学末流之弊,乃不期然而有自王返朱之倾向。稍后刘蕺山讲学山阴,独标‘慎独’宗旨,论其大体,亦兼采朱、王,与东林无甚别也。”(P15

东林之清议

    东林所主张者:

一明是非立纲纪

二斥乡愿进狂卷

“即辨心术以明是非之本也。”(P16

“自此引申,则重气节,尚名检,尤为东林讲学特色。”(P17

三提倡节义

“故东林精神,即在分黑白,明是非,肯做忤时抗俗事。不畏祸,不怕损名,不肯混同一色,不顾为乡愿。而结果则为群小所弹射。”(P19

东林气节之实践

综论东林学术源流

东林渊源阳明

“抑余谓东林言‘是非’、‘好恶’,其实即阳明‘良知’、‘立诚’、‘知行合一’之教耳。”(P19

“东林之渊源于王学,正犹阳明之启途于考亭也。惟东林诸儒言政治,其在当时所谓系心君国者,则不过裁量人物、訾议时政而止。及乎国脉既斩,宗社既覆,提崩鱼澜,无可挽救,乃又专而探讨及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如亭林、梨洲诸人,其留心实录,熟悉掌故,明是导源东林。而发为政论,高瞻远瞩,上下千古,则又非东林之所能限。”(P20

东林学与清初遗老

从实行到实学

实行与实学

东林与乾嘉

东林遗响

无锡之共学山居

“考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转变者,于书院之兴废及其内容之迁革,诚不可不注意也。”(P22

第二章  黄梨洲

陈乾初 潘用微 吕晚村

传略

学术思想之大要

 梨洲论刘蕺山

梨洲学之传统的方面

“其后讲学宗旨,专以发挥蕺山‘慎独’教为主。”(P24

蕺山慎独义趣

蕺山与泰州之暗合

意为心之所存——主宰;王栋;

刘学之三要点

气质以外无义理;

刘学之用意

“盖必辨义理即在气质之中,性善即由心与情自已发而见者,所以救当时言本体堕于恍惚悬空之病。必主工夫在收敛与主宰用力者,所以矫当时言良知主张现前居足之弊。”(P26

梨洲论王阳明

阳明致良知一语之真训

陆王毫厘之辨

“梨洲于明儒最尊阳明。”(P27

梨洲论学之两面

“而于王门顺应、归寂两派之争,则颇袒江右罗念庵、聂双江,侧重本体一边。”(P27

“梨洲论学,两面逼入。其重实践,重工夫,重行,既不蹈悬空探索本体、堕入渺茫之弊;而一面又不致陷入猖狂一路,专任自然,即认一点虚灵知觉之气,纵横放任以为道也。惟梨洲最要见解,厥在其晚年所谓《明儒学案序》。”(P28

梨洲晚年思想

《明儒学案序》

梨洲言心学之三新义

“从来言心学多讲本体,而此则重工夫,一也。从来言心学多着意内向,而此则变而向外,二也。从来言心学多重其相同,而此则变言万殊,三也。且不仅与从来言心学者异,己梨洲平日论学,亦与此序议论显有不同。······则梨洲个人见解,实自有变。”(P29

梨洲阳明晚年思想之会通

“则梨洲晚年思想,实较其拘执蕺山慎独之训者遥为深秀也。”(P29

立柱经史之学

梨洲学之创闢的方面

“至其晚年而论学宗旨大变,备见于其所为《明儒学案序》。”(P29

讲堂痼疾与经史实学

博综与实证

“故论新时代学风之开先,梨洲为学方面之广,实在此不在彼也。”(P30

多方面之统整

“盖欲以博杂多方之学,融成精洁纯粹之知,以广泛之智识,造完整之人格。内外交养,一多并济。仍自与后之专尚博雅者不同也。故梨洲论学极重统整,而不主分析。”(P31

道学之末流

“此则欲推学术、事功而一之,犹不仅儒林、文苑、道学之合辙而已。”(P32

梨洲与顾颜

浙东学之三段

“余谓晚近世浙学,基址立自阳明,垣墙扩于梨洲,而成室则自实斋。”(P33

梨洲经史学之创获

梨洲治史之二特点

“一曰注意近代当身之史。”(P33

“二曰注意文献人物之史。”(P34

“综斯观之,梨洲论学,虽若明人之传统,而梨洲之为学,则实创清代之新局面。”(P35

梨洲之政治理想

关于《明夷待访录》著书动机之批评

章太炎;梁启超

《待访录》议论之一般

“盖东林之议政,不过人物之贤奸,出处忠佞而止。迄乎梨洲之时,则外族入主,务以芟薙为治,贤奸忠佞之辨无所用。一二遗老,留身草泽,惊心动魄于时变之非常,游神太古,垂意来叶。既于现实政治,无堪措虑,乃转而为根本改造之想,以待后人。此亦当时一种可悲之背景有以酿成之也。今读其书,惊其立说之创闢,而忘其处境之艰虞,则亦未为善读古人书矣。”(P38

梨洲同时几位学者与梨洲思想之关系

梨洲可议处

党人习气;文人习气;经学习气;

陈乾初

小传

乾初与梨洲之交游

梨洲乾初两人之交谊

“盖生平晤对,惟有一次。”(P39

乾初论学要旨及梨洲意见

乾初论学之落落寡合

乾初说性善

性善于扩充尽才后见

天人虚实之辨

始终之辨

气质无不善不善是习

气情才皆善

本体之辨

天理人欲之辨

梨洲对乾初性善说之驳难

性善合下如是

乾初答书

梨洲所为乾初墓志

梨洲所为乾初墓志之第二稿

梨洲对乾初批评之先后转变

南雷文案文定文约编辑之年代

梨洲所为乾初墓志第三稿

文约之真伪

“梨洲对乾初论学见解,逐步变迁,正见梨洲晚年思想之逐步转换也。”(P48

梨洲晚年思想与乾初论学之关系

“是乾初扩充尽才后见性善之论,梨洲已加肯认而为之阐述矣。继此而往,乃有‘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为本体’之说。是梨洲晚年思想之转变,固与乾初有关系也。”(P48

梁氏学术史之误

乾初大学辨要旨

《大学辨》之本子

《大学辨》要旨

十四点要义

《大学》非秦前之书

《大学辨》与朱王论学异同

“《大学辨》最要议论,厥在其辨‘知止’一事。”(P52

梨洲对《大学辨》批评之先后转变

“此番议论,乃与学案序文开首数语全相一致。可知梨洲晚年,于其往昔劳执坚守之见解,为理学传统所必争者,已渐放弃。其与乾初论学宗旨,倾倒之情,亦与年俱进也。”(P54

潘用微

小传

潘用微轶事

潘用微之陆释朱老论

梨洲驳用微

《与友人论学书》

万季野与郑禹梅父子对用微之折服

潘用微与归玄恭

归玄恭口中之潘用微

归玄恭心理激变之推测

“潘用微之所以迷惘豪杰之人心者何在?”(P58-59

潘用微《求仁录》大意

《求仁录》第一第二两卷之摘要

黄梨洲驳潘用微

梨洲驳潘大意

灭气灭心灭体

梨洲阐述师门宗旨之先后相异

“凡所坚持,其实皆晚年所深弃也。”(P67

梨洲晚年思想与潘说之接近

潘陈两人之比较

潘陈孔孟程朱之辨为清学复古先声

“惟潘氏兼斥陆王、程朱,孑然独出于门户之外,乃不免为人疑怪耳。”(P70

潘氏学与颜李

恕谷批评潘氏之意见

“惟恕谷之评用微,诚可谓空谷绝响,而梨洲之辨,仍徘徊于本体渺茫之说,宜乎不足以折服用微之心矣。”(P71

理学风气之衰颓

新时代学风开先仍在梨洲不在潘陈

“然陈、潘诸人虽其持论极度指斥向来诸儒蹈虚落空之病,而梨洲为学则早已走务博尚实之路。故新时代学风之开先,梨洲影响,仍自在陈、潘诸人之上。此又论当时诸人议论异同者所不可不知也。”(P72

吕晚村

小传

吕晚村与梨洲兄弟之交游

晚村与梨洲兄弟之友谊

黄吕之隙末

遗民世袭之艰难

“惟先朝遗老之及身而止。其历世不屈者则殊少。既已国亡政夺,光复无机。潜移默运,虽以诸老之抵死支撑,而其亲党子姓,终不免折而屈膝奴颜于异族之前。此亦情势之至可悲而可畏者。”(P75

黄吕隙末之又一传说

全祖望

“朝廷刑宠之足以转天下之视听。”(P77

吕晚村之尊朱闢王论

张杨园

晚村与陆稼书

晚村提倡朱学之特殊精神

“从出处去就、辞受交接处画定界限,扎定脚跟,而后讲致知、主敬工夫。”(P79

吕陆之出处

“然吕村之阐朱学,其意在发挥民族精神以不屈膝仕外姓为主。”(P79

晚村之批点八股文

批点八股与复社

“东林以语录,复社以八股,其见之于文字虽异,其有意义讲学而干政则一也。”(P81

吕晚村四书讲义

晚村评诗文三书

《四书讲义》四十三卷

晚村之政论

论秦汉以来王者施政之心理

朱子与陈同甫辨王霸之精义

论儒者之曲学阿世

永康史学经济派之流弊

论君臣体制

论爵禄代耕之义

论君臣去就

论人伦尤有大于君臣者

晚村思想与黄氏待访录

晚村深斥功利之微旨

晚村论作用权变

英雄与光棍

晚村论宋儒

宋儒不迂

宋儒不苟

戴田有

附录  陈乾初大学辨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