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回到北京就进入了紧张的排练演出工作。
到今天为止话剧《全家福》正式演出已好几场了,这部演了近百场的大剧场话剧依然是座无虚席,一楼、二楼满满的坐着忠实的观众,谢幕的掌声仍旧是场场雷动。我常常站在侧幕里静静的看着艺术家们的演出,台上的每一位演员都以极崇敬的心态对待舞台艺术,真诚、真实的创作着角色,我能感受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着舞台,尊重台下的一位观众……为什么北京人艺的话剧久盛不衰,拥有着一代一代忠实的观众?!因为人艺有着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因为人艺人对待艺术的这种严肃的态度,得以在一场一场的话剧表演过程中留住了观众的心!
大剧场的演出相比小剧场话剧(甚至影视剧)属远距离观演,观众和演员最近的也有三五米距离,远的更有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这么远的距离,演员的细节表演常常会离的越远越看不清,如果在舞台上偷个小懒,省着劲演,大多数观众是无从察觉的,而艺术家们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塑造角色的投入程度。记得观摩《莲花》时我坐在二楼最后一排(这在电视剧中相当于始终在看大全景),看不到演员的面部表情,散场时混在人群里往场外走,观众赞誉声不绝于耳,忽而飘来这么几句话很让我吃惊:“陈小艺哭的时候,我也哭了”。小艺姐哭了?一滴眼泪的细节,对于观众而言,只有坐在前排的、细心的观众才能扑捉到,而对于演员而言,却需要全心全力的投入才能做到。演员也是正常人,演员的眼泪自不是自来水管说来就来。常人在情绪到达某种极点时喜极而泣、嚎啕大哭……都是感情的宣泄,有利心情平复。可作为演员却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在准确的时间里及时的哭出来,这是违反人情常规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毫无杂念的去体验。这种哭,往往很伤神。常有其他行业的朋友们感叹的说:“你们做演员很厉害啊,说哭就哭……”。我无语,这话听来好似演员都有鳄鱼的眼泪,来的及时,却没什么含金量,反倒不精贵了。虽然这世界无奇不有,但若不是患了眼疾或输入了电脑程序,谁能说哭就哭?一场话剧几百观众,能观察到演员这细致的表演的至多十几位,可小艺姐并没有因为这几十分之一的超少比例而放松了自我要求,让我很感动!发自内心的佩服她的敬业精神。想起曾听有人说:话剧表演就是夸张。言语里充满了对话剧表演的不实之感的轻蔑。如果说话的人也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艺术家们的演出,就一定不敢再枉下断论了。
演出话剧《寻找春柳社》时,剧中角色老导演赵老的理论--“话剧的灵魂是真实”这句话,我一直未敢把其只当作对手的一句台词来看待。“真听、真看、真感受”永远是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不断追寻的法则。这三个词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真正把它无时无刻不贯穿在行动中就相当难了。演员只有心无旁骛、毫无保留的把情感空间让给角色,舍得伤及内心、敢于触及灵魂,才能塑造出鲜活真实的人物。我想,这大概便是匠人和艺术家的本质区别了。世上的玉雕浩如烟海,可真正能成大器的灵玉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这世上的玉匠太多,而用心用情琢玉的艺术家太少。表演也一样,干行活容易,精创作难。
是匠,还是艺?取决于我们为匠,还是为艺。
“真听、真看、真感受”,不仅仅是表演理论中最基础的一句,更是做演员永远要遵循的一种工作态度。
真实为人,真诚为艺!
———孙茜之创作生活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