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乡村的所见所闻(21)

(2014-03-13 04:47:51)
标签:

社会

文化

也谈被“一刀切”了的投资移民政策

坊间热议加拿大政府于211日“一刀切”了自己的投资移民政策,即“终止联邦投资移民计划和联邦企业家移民计划”,甚至有当事人及其代理机构扬言要状告加国政府。这说明,一者希望成行者众,二者知其(政策修改)所以然者寡。这一众一寡现象折射的问题更耐人寻味。

先谈第一点。受政策修改影响的六万多人中,中国人就占了百分之九十多(57000例),若按某调研机构披露的拟移民的富豪比例,受此政策变化影响的家庭更是难以计数。好在,接受移民的国家并不仅限于加拿大,移民的路子也不仅限于用钱买的方式,君不见广告里宣称的“加国只剩独木桥,美国移民快车道。加勒比海护照项目日趋成熟,欧洲投资移民项目渐热,……”云云。可见,中国富豪们,向你们的钱招手的地方有的是。在这里要说的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人有移民偏好是不容讳言的事实;可另外一个现实是,只要中国人趋之者众的事情就必然出乱子。因此,有独立思维、能另辟蹊径且善抓时机者,恐怕才能胜出。

再谈第二点。根据众多报道出来的资料,加国移民政策,无论何种类别,其大修小改几乎从未停止过,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即 “加拿大不得不选择谁应该获得公民身份,谁应该被剥夺公民权的权利。关于移民的选择上很多人批评存在歧视。我想说清楚表明,加拿大有她的权利去选择,她认为理想的未来公民。进入加拿大不是一项基本人权,这是一种特权。它是国内法问题,移民是受加拿大国会控制的。”(加拿大前总理麦肯锡·金McKenzie·King1935-1948)因此,这个“进入加拿大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所有人的权利”的概念,既是加国移民政策的传统,也是政策制定乃至修改的思想基础。

就以这项实施了28年的而今被终止的投资移民政策为例,政策发布后固然给有钱人移居加拿大开了方便之门,但也旋即成为批评对象,被认为“投资”即是买路钱,结果造成对贫穷申请人的歧视,造成加国国籍的贬值,等等。如今官方对此“一刀切”决定给出的权威理由是:个案积压太多,投资未具实际效益,多数申请人并不打算实际居住在加拿大(如果说前面两点一般人不明就里的话,这后一点,富豪们是太心知肚明了)。不论什么理由,说白了,加拿大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移民候选人,这个“需要”的满足恰是通过相应的政策或计划实现的。

其实,就在该政策实施的同时,加拿大技术移民计划也先后被大幅修改:

2008112日,技术移民计划大幅修改为“适合在高科技行业获得工作机会的申请人”,许多属于华人强项行业的申请人应声被堵在了门外;

2008626日,技术移民执业类别从38类调整为29类,每类配额仅接受1000名申请;

2011729,技术移民29个类别的申请人再次调整为每种500人;

……

纵观以往,移民政策的调整,一般通过配额的分配、移民官员的增减、以及审批时间的加快或减慢来实现的。这次投资移民政策调整之所以反应比以往都要强烈,很大的原因相信与“一刀切”和“急刹车”有关。这扇方便之门瞬间关闭,怎不让那些财大气粗的中国申请人在措手不及之下气愤难消,怎不让人同情那些苦等多年而只差“临门一脚”的申请人。

最后是事件折射出的问题。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移民富人对移民目的国的影响同样也越来越大,遗憾的是,这些影响被认为负面的要远大于正面的,他们带出来的恶习和他们带出来的钱一样多,其中“事迹”可谓不胜枚举;这不仅有损中国的声誉,也对本地传统的华人社区和华人形象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博主居住的温哥华,甚至听到本地华人传媒发起是否要限制中国富豪移民的讨论,情况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每每遇到这类事情,中国人特别爱从“歧视”的角度去理解。事实上,基于上面所说的这是一种“特权”的分配,加国完全有理由分配给那些她愿意施予的对象。问题在于比移民与否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何中国富豪会不受欢迎?这难道不是对“有钱大晒”观念的最大嘲讽吗?这难道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在中国发了财却又想逃离这个国家的人的鄙视吗?这难道不是棒喝中国人,“嘿,有钱了,别太忘乎所以!”

顺便说一下,减少投资移民,并不减少年移民总量,而是将宝贵的好钢(配额)用在“刀刃”上,这个好钢,就是未来一二十年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对加国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认同的劳动力,具体到中国移民,就是八零后、九零后;刀刃,则是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如今加国对留学生大开绿灯、各级学校里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就是明证。

事实上,所有移民国家都在争夺这块蛋糕,我在2011年12月18日的博文《移民——这场没有硝烟的国际竞争》中已有谈及,在此不赘(见《我在乡下的所见所闻》(11))。

(注:上文提到的中国富人现象,虽普遍,但也绝非全部,请勿对号入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