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友倾谈录

(2011-10-01 01:58:16)
标签:

教育

关于孩子留学的通信

(博主按:

想起去年来家小住的同学,他们的孩子恰逢出国留学的适龄期,两口子为孩子的何去何从操心不少,想必出国是他们的主要选项,赶紧提笔给他们写了如下信函:

 你们好!久未联系,惦记。

如今温哥华,中国学生来这里留学可谓形成汹涌澎湃之势,缘何?皆因加拿大政府意识到:1)要加入全球教育产业的竞争,2)要通过扩大留学生数量以备应对未来老龄化而出现的劳动力不足,3)是对过去移民政策反思的结果(来自中国的无论技术移民还是投资移民,均并不适应加国的需要);凡此种种。

中国学生又缘何积极响应呢?1)中国教育积弊成病,严重压抑学子的思辨和创造能力,2)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年轻人机会大幅度减少,3)中国的父母们经济条件改善,希望通过给孩子找出路而给自己留后路,4)中国孩子有挣破束缚、开拓视野的自我要求,5)加国留学、移民政策转为宽松的大好机遇以及加国教育质量的良好口碑;凡此种种。

想起你们的公子,也到了出国留学的适龄期,有考虑这个问题吗?如何考虑?

我在这里认识很多国内来的小留学生,有些读了高三,有些则仅读了高二甚或高一,绝大部分认为,如果不打算参加高考,则完全没有必要读高三,因为高三就是模拟考试备战高考,且读完高二者即可获中学文凭。还有,很多并没有参加雅思考试或雅思成绩很低。这些孩子通常家境宽裕,父母认为既然英语是主要因素,就让他们早点来这里过语言关好了。一句话,要出来,则尽早。

但也要看到这里存在的问题。温哥华这里的名中学,挤满了中国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国外所知不多,但找名牌很擅长;除UBC和西门菲沙大学(入学门槛毕竟较高),各种二三级或以下的大学或专上学院,同样充斥着中国学生(上周与老尹在西门菲沙大学就读的儿子喝茶,问他是否交了西人学生朋友,他说,班里几乎没有白人学生)。中国孩子多了,不仅带来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把他们爹妈的问题一并带来,听说“十三太保飙车”案吗?不一而足。

综上述,……

不知以上所云是否是你们所想,若否,则权当信息交流,看看便可。”

第二天便收到同学的回邮。觉得不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觉得信中披露的他们的所思所想及其实践,颇值得玩味,故决定上载。以飨博友。)

 

谢谢牵挂!

 真不愧为老同学,我们想的和做的你们已经感应到了!容我慢慢道来:

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晓鸿这个月6日独自一人飞往伦敦就读于一个国际学校ACS,读的是两年的IB课程。也是因为整个夏天都在忙这事,刚刚才喘了口气,还要处理尚存事宜,没来得及告诉大家,你们就来函问及!!

关于儿子留学的事,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做准备,包括去年去加拿大看看和听朋友的意见。因为正如你来函说的原因,对国内的教育已没有了信心。但我们一直在等时机,关键是他自己要有充足的意愿和动机,毕竟受教育的人是他!今年春节后终于有了契机:我们认识了一个在广州教英语的老外——一个热衷于教育二三十多年的老头,他与晓鸿一见如故,接着跟他学习英语,每周不间断,一段时间下来,老头竟觉得在按中国教育体制评价标准是中等和普通的儿子,是那么的优秀和全面,如果在中国,他的特点很大可能将被埋没;儿子的英语水平也突飞猛进,重要的是,儿子通过接触另一种教育方式,自信心增强了,也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水到渠成地正式提出要出国留学啦!

在选择留学的地点和学校,我们是三方共同探讨的:首先是排除了美、加、澳,主要原因竟然是中国人太多,哈哈。用那老头的玩笑话说:全世界都可以去留学,除了加拿大(博主按:他显然不了解澳洲和新西兰)。确实,正如你来函提到的现象,加拿大的一些学校快成了“省实”温哥华分校、“华附”多伦多分校——中国人扎堆,一个月可以不说一句英语,那和在国内读书有什么大区别!关键是针对晓鸿在艺术、设计方面有所特长和兴趣这一特点,我们决定先去欧洲一流的国际学校学习,浸淫一下传统的欧洲文化,选择IB是为了将来可以自由地选择美加、英国或澳洲的大学,先把书读了,再考虑以后在哪留下。

我们没有通过中介,因为中介只考虑能够把小孩弄出去赚到钱就行了,学校、国家是否适合孩子他们并不关心。当初我们首选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国际学校,六月初一家人到学校面试,晓鸿从容、流利地与面试官交流令我刮目相看!他被录取了。我们也同时在当地找好了监护人及寄宿家庭……为保险起见我们同时也申请了法国、瑞士等学校,均获意向录取。但人算不如天算,原来欧洲大陆的国家有一条可能是针对中国小留学生的潜规则,不发签证给18岁以下去读中学的学生——晓鸿被拒发签证。幸亏天无绝人之路,还有英国可以去,但由于时间紧迫,要重新选学校和联系,欧洲假期正酣,许多文件要重新做,等等,个中幸苦可想而知。最终在学校开学后一周拿到学生签证,急驰而去……

现在他反映在学校一切都很适应,学习生活很愉快。我们通过朋友找了一个旅英20多年的大学教授做他的监护人,下月秋假就可以去他家住。这段经历我觉得对孩子是一种练历。有时我们觉得晓鸿运气真好,常遇贵人,还有父母和你们这些朋友的关心。在此我代表他向你们表示感谢!将来要他好好记住这些。

……

祝安康!

2011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