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

(2011-05-12 17:51:06)
标签:

转载

分类: 图书推荐
本期皮卡懒妈读书会延伸书目。

用绘本谈情绪

文/陈书梅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副教授



小小孩也会有心事,有时候哭闹也无法释放负面情绪。然而,透过绘本,它提供了生活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能够有效纾解情绪,对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灵处方箴



file:///C:/DOCUME%7E1/%E7%BC%96%E8%BE%91/LOCALS%7E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5166.png


儿童情绪教育的相关研究,多肯定绘本(picture book)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帮助。绘本具有纾解情绪的功能,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媒介。绘本故事的内容,常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与儿童常遭遇到之情绪困 扰问题有关,因而能使儿童在阅读时重新体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


优质绘本的情节结构良好,易激起儿童的情绪反应,使小读者更能融入故事中与角色互动。因而在阅读绘本时,儿童能投射个人情感,认同其中的角色,并藉由绘本中的角色、情节,反映出小读者自身的情绪经验,终而能释放负面情绪。


优质绘本中,角色造型有趣,且主角人物通常具有高自尊、积极克服个人问题的特色。绘本通常为正面主题,能提供正面价值与希望,儿童阅读时,可因认同主角而模仿其态度与行为。


绘本常以第一人称观点叙事,直接处理主角的感受,因而较易使儿童产生共鸣。对儿童而言,绘本具有社会化、提供生活体验、娱乐以及纾解情绪等功能。许多研究和相关文献都证明,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绘本,不论对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灵处方箴」。


遭逢情绪问题时,父母或师长可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并进行讨论,以引导儿童改变想法,并学会以较成熟、乐观的观点思考,面对问题,进而解决情绪困扰,这就是所谓的「书目疗法」。

书目疗法的具体做法

一般而言,儿童「书目疗法」有以下做法及步骤,可供父母教师参考:


重述:请小读者用言语或绘图方式,重述故事内容的某一桥段、主角情绪困扰问题、主角的情绪感受、价值观或行为等。

指认:请小读者指出故事内容中,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之处。

探索:请小读者探索自己生活经验中,曾经遭遇的事件与其结果。

推论:让孩子由此类推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评估:请孩子评估,若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与解决方式。


在儿童讲述或绘出故事内容的过程中,父母或师长可藉此观察儿童个人情感投射的状态;小读者也可藉此抒发负面情绪。藉由自行阅读或与父母老师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小读者可以学习书中角色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思考如何因应自己所遭遇到的困难。



附录1:




认识012岁孩子该有的情绪力

 

       脑部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EQ并非天生不变的,而且父母对孩子EQ的影响力,远大于父母对孩子IQ的影响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情绪特质,有助父母教出高EQ小孩

关于大脑与情绪的关系,仍有许多谜题待解,但根据目前的许多研究都发现,教养方式会影响情绪的反应,促使脑部传输路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也因此,EQ可以透过练习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绪管理经验,对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绪特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机,这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崁入神经网路的基本架构中,不太会因后来的经验而改变。


脑部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养的参考:EQ并非天生不变的,而且父母对孩子EQ的影响力,远大于父母对孩子IQ的影响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情绪特质,有助父母EQ教养


出生~6个月
情绪表现&调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绪出现,正面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而变得更为常见。
会藉着吸吮或转离等方式调整负面情绪。


情绪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乐、生气及哀伤的面部表情。


7~12个月
情绪表现&调整策略
像生气、害怕及哀伤的原始情绪变得更为明显。
情绪的自我调整进步了,婴儿会晃动身子、咬东西或转离不愉快的刺激。


情绪理解能力
辨识他人原始情绪的能力进步了,社会推论出现。


给父母的建议
出 生到一岁,孩子的原始情绪出来时,非常需要回应。哭闹时,应该去哄哄他,要让他情绪稳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温暖呵护、被爱的感觉,不是只 有物质的满足。小时候的依附经验,会带到成人的两性关系,那是最原始、纯真的经验。孩子的需求,父母应敏锐而尽速地给予回应。


1~3
情绪表现&调整策略
衍生(自觉情绪)出现。情绪调整能力进步了,学步儿会将自己的注意力移开令他们沮丧的刺激,或试图去控制它们。


情绪理解能力
学步儿开始讨论及表现情绪。
开始表现出同理心。


给父母的建议
一岁半以后,孩子开始会用大哭大闹,满足需求,这时父母就要对孩子有足够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边问他:「什么事让你难过?」需要跟孩子互动,才能了解他的感觉。并逐渐去教导孩子生气难过等情绪表达该如何处理。


从两岁开始就应该慢慢引导他,怎么察觉自己的情绪,怎么适度的表达。告诉他有哪些规则应该去遵守。接着,就要逐渐教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骂他,或帮他处理,可以问问他:「怎么办?」让他学着解决问题。


3~6
情绪表现&调整策略
调整情绪的策略出现并更精致化。会懂得隐藏某些情绪,对简单表达规则的服从。


情绪理解能力
了解引发情绪的外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进步。
同理的反应更为常见。


6~12
情绪表现&调整策略
服从表达规则的能力进步了。
自我调整策略(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强化情绪)变得更多样且更复杂。


情绪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内在的线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绪。
同理的反应更强。了解人对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了解别人可能会有复合的情绪(例如:既期待有怕受伤害)。


附录2


[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转载]用绘本谈情绪(附101本情绪教育绘本书目)



孩子闹情绪,父母绝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陈念怡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面对孩子闹情绪,以下八种父母常见的反应其实是负面的情绪教育,无助于提高孩子的EQ…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面对孩子闹情绪,以下八种父母常见的反应其实是负面的情绪教育,无助于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二、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三、男孩别哭:「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四、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于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六、回力球效应:「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断话语:「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八、归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