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开在家门口的图书馆,这里要有满书架的原版少儿英文书,这里的书架要足够低,小朋友可以
自己随便拿,这里要有舒服的木地板,孩子们可以光着脚丫到处跑,这个图书馆不禁止喧哗,甚至还可以讲故
事,开party,在万圣节和圣诞节举办狂欢……”四位海妈妈的心中,有这样一个关于“理想国”的梦,它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孩子们爱上书,从此一生和书结缘。如今,四位妈妈为他们的“理想国”已经奋斗快五年,并且在不久前迎来了北京第四家“皮卡书屋”的开张。
属于妈妈的创业方式
这家名为“皮卡书屋”的儿童图书馆可算北京最早建立的私人图书馆,如今已经在京城拥有不错的口碑和知
名度,它的创建者是四位“海归妈妈”——
胡碧榕、王奕、宁爱东和罗鸣。说起这四位妈妈,每位都有傲人的学历和不凡的往昔,她们是大学时代的好友,三人毕业于清华,一位毕业于北大,后来出国留学,又一起在硅谷的著名公司和大学工作,做了多年的企业高管或科研,直到结婚生子后,她们的生活轨迹忽然发生了变化。
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十多年后,四个好朋友相继在2004-2006年间选择回国发展,四个家庭在北京定居之后,几位曾经女强人面临着一个选择,能不能找到一份事业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可以施展才华?因为,此时她们已经是9个孩子的妈妈,远离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光环,母亲,是她们目前最看重的一个身份。“我们想寻找一种不一样的创业方式,一边可以做一件有意义并且开心的事情,一边又可以照顾家庭和孩子,所谓事业家庭两不误,这也是很多妈妈所希望的一种创业模式。”罗鸣告诉记者。
那些日子,几个“闺蜜”经常聚在一起谈九个小宝贝的生活点滴,同时也在酝酿着她们的“理想国”。“在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开车5分钟内就能到。图书馆里都设有儿童区,虽然开设的区域有大有小,但电脑检索等各种设施都很完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坐着、蹲着,甚至趴着,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和书亲近,也可以参加故事会、读书比赛等各种活动。而这方面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罗鸣说,她们想在北京办一个类似美国社区图书馆那样的地方,因为“书可以陪着孩子成长,给他一个接触世界的机会。”这四位热爱读书,把书从中国读到美国的妈妈一致认为,读书是孩子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罗鸣告诉记者,她们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来自亚洲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为亚洲国家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的国际机构,她们用这笔钱开了第一家社区儿童图书馆地点选择在海淀区的万柳社区,“因为我们选的那个楼,上面写着万柳社区生活馆,而我们觉得跟我们的理念很相同,我们就想开社区图书馆。”
最小的会员在妈妈肚子里
四位高知妈妈虽然满腹经纶,但却没有任何的经商经验,创业对她们来说,就是一步一步地摸索,她们对照着美国社区图书馆的照片,找师傅设计、订做适合孩子们的小书架;家具、灯罩都采用红、蓝、黄等明亮的
颜色,再配上软软的皮垫子,充满童趣;数千本英文原版书最初都是她们从家里搬来的,或者出国的时候托朋
友一本本扛回来……开张那天,毫无经验的她们没有举办开业庆典仪式,也没有嘉宾和鲜花,四个人只是紧张地
在店里等待着家长和孩子光顾。
第一位客人进来了,是一位美国妈妈带着六岁的女儿。这位妈妈发现家书屋竟然和自己在美国时常去的社区图书馆极为相似。惊喜之下,她马上给孩子办了张会员卡。这也是皮卡书屋的第一位会员。
当时,私人图书馆在北京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人们搞不清这里是游乐场、书店还是亲子园,所以开张之初门可罗雀。罗鸣说:“为了宣传,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我们在小区门口发放小广告,但其他各色各样的小广告铺天盖地,我们的广告很快就被淹没了。我们又到商店门前宣讲,但人员少,影响范围小,效果也不好。后来,我们联系社区一起活动,带着我们的书进社区,组织讲故事比赛等等。家长的口口相传,孩子的互相推荐,成为我们吸纳新会员的主要方式。”
她们忙前忙后过了1个月,有50多个孩子成为会员。渐渐地,书屋也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4个人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有一次,一位父亲来到书屋。他认真翻阅了各种类型的书后,来到服务台,兴奋地说:“我要给孩子办张卡!”工作人员问他:“你的孩子多大?”他说:“我的孩子还没出生呢!我让太太来听听故事,这是个胎教的好地方。”
如今,皮卡书屋已经拥有了1000多名会员,还有了不少连续五年入会而成为的终身免费会员,甚至还发展出自己的“粉丝”,有的孩子从很远的地方赶到这里来读书,参加活动。
每个分馆都有自己的故事
皮卡书屋用了五年的时间开了四家图书馆,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北京的私人图书馆中是绝无仅有的,罗鸣却告诉记者,开分馆并非因为赚了很多钱,实际上目前她们还在为收支平衡而奋斗,开分馆是因为正好碰上热心人和合适的机会,说来都还挺有戏剧性,不过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社区图书馆的需要和认可。
当时万柳馆开了不到一年,一位朋友听说了四个海归妈妈办图书馆的事,非常感动,她拉着在东边做会所经营的哥哥来参观了皮卡书屋。交流之后,这位先生邀请她们到劲松开设一家皮卡书屋,并愿意将一块180平米的
商业用地免费给她们使用一段时间。就这样,劲松馆开张了。
第三家馆开在三元桥,是一位开发商邀请她们到自己的楼盘来开的,因为这位开发商带自己的孩子到她们的图书馆看书,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所以那位开发商认为社区居民肯定需要这样的设施和服务,于是以比较优惠的价格把房子租给了她们。
第四家分馆是望京馆,这家店的前身是“亲书儿童图书馆”,也是一位热爱图书的妈妈开设的,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坚持,又不忍心关掉或转行,于是找到皮卡书屋,表示为了书屋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她愿意无偿转让。于是今年10月,“望京皮卡亲书馆”又开张了。
罗鸣坦言,其实她们并没有完全做好开分店的准备,但是有人邀请说明孩子和家长对她们的支持,她们很希望看到社区图书馆能够遍地开花,因为按照目前北京的交通状况,一家图书馆的辐射范围只有两三公里,而目前北京仅有20多家私人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绝对是供不应求的。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虽然赢得了口碑,但是赢得利润对于四位海归妈妈来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罗鸣告诉记者,书屋目
前有1000多名会员,一年会员费是800元,而四家店的房租就是60多万元,再加上员工工资、购买图书等费用,不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是她认为,只要她们坚持下去,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因为她们的第一家店万柳馆已经养起了人气,经营得越来越好,其他的馆也会相继步入正轨。
令四位妈妈非常感动的是,有很多志愿者到店里来服务,给她们减轻了不少负担,来做义工的有附近的邻
居大妈,有小会员的妈妈,还有首师大等几所大学的学生,这样一来,她们每家店有一位馆长和三四个员工就
够了。
罗鸣告诉记者,在美国社区图书馆都是政府资助的,而中国却没有相应的模式,所以她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她们目前的策略是“三条腿走路”,一是发展更多的会员,包括送书到学校发展集体会员;二是开办一些独具特色的收费活动,例如英语阅读课、口语课、外教故事会、手工班、举办生日和节日派对等;三是继续寻求一些基金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资助。
对于这番创业经历,四位妈妈笑称自己是“有理想,没经验”,不过她们很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这是一件开心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她们的“理想国”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罗鸣说:“我们经常畅想,希望皮卡书屋在北京遍地开花。”遍地开花意味着“离孩子们要近,足够近,每个比较大的社区都有一个,这是我们最美好的愿望。”
记者
张鹏 图文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0-11/14/content_337256.htm
题外话:关于这篇采访,我们首先非常感谢来自《北京晚报》的报道,但是发现这篇文章被放到了《创业》版块,其实严格来讲,它应该是在《公益》版块的。这篇文章发表后我们不断接到关于是否可以加盟的电话,(关于加盟的询问这5年来没有间断过),我们希望和大家解释清楚:我们是一个公益机构,不做加盟和连锁,我们的四个馆完全是因为因缘际会,我们到现在仍在为持平而努力。当然我们非常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加入图书馆这个事业来,这样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我们也希望已经在做图书馆的同行无论多难都坚持下去,因为这条路我们走过,我们非常理解这条路走下来有多艰难。特借此地与同行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