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续)温儒敏
(2025-11-23 14:36:51)
标签:
教育 |
2. 整本书阅读不需要过度干预
有一点要很注意,如果你要让学生喜欢整本书阅读,就不能有太多干预,应该给他自由,应该重视个性化阅读。要求太多还没有读他就没有兴趣了,特别是搞得很功利的时候。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怎么读整本书,5分钟把一本书读完,然后就能应对考试。这样的教育,什么都跟考试挂钩太煞风景了。我们要适当地指导,怎么记笔记,怎么记旁批,怎么写心得,怎么讨论,不是说不要有,但一定注意不要妨碍学生的兴趣和自由,不要减少他读书的乐趣。这是一个标准。至于怎么达到这个标准,方法不一样,学生情况不一样,没有一个全国都可以用的方法。总之,如果说一定要有方法,就是不要管得太死。比如《红楼梦》要求两个月之内读完是可以的,至于你怎么读完我们不管,我们可以组织一次讨论,也可以出一些题目。高中教材里出的《红楼梦》6道题也太深了,人物的分析,诗词的鉴赏,等等,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二。实行目标管理,不要过程管理。每个人整本书阅读自由一点,有开头有结尾就很好了。
现在有些老师做试验,比如说深圳有一个老师做了“三三三”制,他说课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各占三分之一。他很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好的做法,但也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的。课外阅读应该说它是课外的,但又不完全是课外的,它事实上可以是一种延伸的阅读,把其中一部分安排在课外,这是一个试验,是一个好的思路。不要把课外阅读沦为考试的附庸。
3. 要允许学生读闲书
没有读闲书就没有阅读的兴趣。所有书都是有目标的,都是面向考试的,这是学生不喜欢读书的最主要原因。要允许他读一部分闲书;允许学生读不下去,很多书是读不下去的,读不下去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红楼梦》实在读不下去也不要强求他,也许他过了多少年以后会有自己不同的反应,老师的责任是不要强制。所以我想新教材,特别是初中教材设立了很多栏目,都有延伸阅读和方法的传授:浏览、猜读、群读等等,还有各种文体的阅读,可以列进教学的计划里。
简单说一下《乡土中国》,事实上它是一个学术性的论著。挑这本书的时候很困难,因为要文笔好,又要生动,还必须是社科著作,最终挑了《乡土中国》。现在的普遍反应是太深,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应该告诉老师,读这种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它的目的性很强,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这个书进行对话,为的是怀疑、质疑或者讨论某种观点。第二种是非专业阅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非专业阅读,主要是了解有社会科学这么一类书,扩展他的眼界。这两种阅读也有交叉,但是我们教学生的时候非常明确,不是教社会学,不是教人类学。有些专家他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研究社会行为,这叫社会科学。像《乡土中国》应该给老师讲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在探讨《乡土中国》里面写的那些具体的内容,过了。我们主要是非专业的阅读,是初步的接触,甚至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标准不要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它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有一个印象就可以了,任务就完成了。至于里边的概念怎么样,不要考虑这些问题。当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后碰到这类书可以先粗读、后细读。比如看看前言后记,看看章节标题,决定是不是要读下去,如果要读再采取细读的方法。如何对话?如何命题?费孝通每一个问题都采取对话:一般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我认为这样不对呢。这叫非教科书式的写法。博士生写论文,我们最头疼的、最痛苦的就是读博士论文,因为很多是教科书式的,大量的网上都可以找到的常识堆在前面。不能这样学。可以通过学习费孝通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碰到问题、讨论问题有时候可以采取对话的方式:他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乡土中国》的文字也很美,议论文写得这么美也可以讲一讲,甚至专门一节课讲《乡土中国》的语言。为什么一定要讨论社会科学的概念?那不是我们的事,所以这方面要“降降温”。
还有《红楼梦》也是这样,现在搞得太细了。现在一碰到小说就是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几个要素,你说烦不烦?谁读小说会这样读?我们读小说是一种自然的阅读(当然专业的阅读者可能会考虑:他怎么写,他借鉴了谁,他的流派是什么)。《红楼梦》的阅读也不一定按照教材里边6个方面,或者说6个方面选一两个就可以了。比如绘制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表,我觉得这倒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不一定搞得很细。说实在话,现在让我说人物关系我也一下子说不清楚。不要太死板,要灵活一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班50个学生,只有10个对《红楼梦》有兴趣,那就对这10个人多辅导一下。那40个人怎么办?你能读完就读,读不完也不要给他压力。
全班对《红楼梦》都有研究,都能够回答六大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怎么弄都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的。之所以要安排它,因为它是中国的经典,作为中国人起码要了解一下,起码读过两章。即使不喜欢,也接触了中国的经典,所以要降低一点标准。现在《红楼梦》是9个课时。我不一定了解情况,我看了教案,搞得太复杂,中文系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行。我说一个基本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文学,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红楼梦》。但是他必须要知道《红楼梦》,知道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有一部分人读了以后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就可以了。
我基本的意思就是要“降降温”,不是说不搞,而是减少难度,回归到读某一类书最基本的常识,让学生对经典有所接触就可以了。要给学生自由,培养兴趣。如果弄了半天,最后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这是最大的失败。
本文作者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