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
(2025-11-20 15:08:28)
标签:
教育 |
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
01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个新概念
古人读书就是读整本书,以前都是《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书读下来。100多年前有了新式学堂以后,为什么要采取新的文选方式来学语文?一篇一篇地教,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代人的时间分配不像古代,可以集中时间专注学那么一点东西,当然那一点东西也很博大。现代人还要学科技、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没那么多时间,语文只占了其中一部分,我们就采用文选式的教学。这是才100多年的事。时间是限定的,文选式的教学是有好处的,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尽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认字、写字,以后对各种文章的阅读可以有悉数的了解。现代人的阅读量比以前的人要大,但现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能力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现在读整本书的就更少了,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作为任务群,这是对的。
现在中国人读书最好最多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一路下滑,特别是网络兴起以后,读东西的时间看起来多了,但大部分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完整地、深度地读书反而变少了。现在要找一个能够把《战争与和平》读下来的人非常困难,我们自己读都有困难。现在都在看手机,心浮气躁,更是没有耐心做完整的阅读。所以整本书阅读起码有个好处,可以磨性子,在学生阶段磨一磨他的性子,让他起码在读的时候能够安静下来。语文教育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整本书阅读多少起一点作用,高中语文课标把它写进去我很赞成。
实际上,现在小学、初中教材已经扩大了阅读量,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每学期要读两本,再加四本机动的,六六三十六本,那是很大的量了;到了高中突然变成两本。很多人提意见说你们编教材简直是在开玩笑:初中搞那么多,三十六本,到了高中只有两本。这确实是个问题。
高中的古诗词背诵很少,整本书只剩下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现在教材实际上已经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进去了,目前初中、小学也在修订,也准备把量减下来。初中原来是36本,12本必读,现在准备减为9本到12本必读。现在新修订的初中教材已经把量减下来了,每学期两本,总量控制在12本。无论如何,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已经进入了教材,纳入了教学体系。
02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形式应该是课外阅读
我个人非常赞同整本书阅读。但我始终认为它的主要形式应该是课外阅读,属于课外。课内只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下方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分课程化。
为什么我这样主张?我发现现在凡是教材里被老师指定的书目学生一般都不感兴趣,这是个现实。
一方面因为经典比较生涩,他不感兴趣这是天然的,没有人天然地喜欢经典,经典都是大家不太喜欢的。
孩子们不喜欢指定的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规定动作太多、太繁琐,既要记笔记,又要写旁批;既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既要朗读,又要演出,名堂太多。
你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
兴趣是第一位的。我们提出整本书阅读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兴趣激发,把读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本来语文课大家都不感兴趣,现在整本书阅读如果还是按照课程化这样弄,他就更没有兴趣了。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书目,甚至允许他读闲书,这或许是整本书阅读能够搞起来的一个方向。
03整本书阅读在全国要“降降温”
整本书阅读不是说不做,而是规定动作少一点,课程化弱一点,兴趣多一点,要给学生自由多一点。涵养性情,他读不进去怎么涵养性情?现在教材编得也有点课程化了,更严重的是,出了很多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著作,其中规定动作太多。
1. 整本书阅读需要适量的课内引导
我觉得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说初中读《西游记》,课内安排的内容就是解决一个问题,书是可以跳读的,不求甚解。这方面的主张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每本书都要求甚解也可以,但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就太少了。我们是培养普通国民,不是培养特别的专家,做法要符合人性,符合普通的特点。初中讲《西游记》就安排了跳读,为什么?成年人自己看一看《西游记》第一回,打开第一页就很难读。我小时候读《西游记》就是跳读,看到妖怪多看几眼,看到古诗词、风景描写跳过去。一定要读完吗?以后还有机会读,先让他培养兴趣,初中把跳读、猜读都教给学生。以前老先生不会教猜读的。其实,读书是可以猜的。不是说所有阅读都要这样读,但起码课外阅读可以。
要提示学生读某一类书大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小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散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诗歌怎么读。
现在高中安排了整本书阅读,我认为它的基本要求也像初中一样,现在也还在修改。我建议改得容易一点,往好操作、有兴趣这方面改。但是有一方面要加强,就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比如说,怎么读社科著作,怎么读传记,怎么读历史。现在高考走得很远,阅读材料有关于考古的,有经济学的,还有哲学的。某一类书怎么读,初中开始就要教给学生。高中老师带过高三肯定有经验,如果不教学生应付不了高考,以后生活中应对不了各种不同文体。我们怎么去选择?我给他们建议以后要出一些科技文。
有一年出了一个“辣椒为什么会辣”,一共300字,里面有七八个概念。它是科技文,用多种概念,看你怎么能够抓住核心,这是阅读的方法。现在高中也准备改,怎么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方法。高中教材选了《乡土中国》,并不是让学生学社会学、人类学,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类书是研究人的关系、研究社会的,这叫“社会科学”。
通常中国特有的叫“人文社会科学”,以前提法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起码一个普通人高中毕业以后知道社会科学,原来研究社会,研究人的关系、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科学。他知道这个就行了,并不需要知道社会学具体的方法、具体的内容。
《红楼梦》起码有70%的孩子不喜欢,我不知道北大附中的情况怎么样。(北大附中张明:差不多。)不喜欢很正常,因为故事情节也不是传奇,天天过生日,很啰嗦。其实这个小说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打开每一页都可以看进去的,这种书每一页都有味道,它和一般小说不一样。像这样的书怎么读?要让学生了解,主要指导学生接触很多的书,告诉他们怎么选择不同类型的书。而且接触到书以后他要签订一个契约,我读这本书了,我知道我要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去进入,有些书可以“躺”着读,有些书必须要“正襟危坐”,有些书可以在厕所里面读,这叫作姿态不一样。姿态不一样很重要。语文课只教一种,全部都是正襟危坐,而且还要考试,这就有点问题。我们教整本书阅读不要搞得太课程化,太严肃。
中国人喜欢把小说当成历史,这是个问题。我们要让普通的国民高中毕业以后知道小说是想象性的,它也有历史的成分,历史是通过个人的个例、个人的想象呈现的。这个叫“基本概念”,要教给学生,但是现在缺少这样的东西,缺少最基本的知识。所以有些人现在看清宫戏多了以后,他认为清朝就是那样的,外国人照的慈禧太后照片,反差太大。怎么让学生懂得某一类书的读法,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