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转载)

(2022-05-18 11:27:23)
标签:

教育

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于漪    

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实践,不经过一定数量的训练,写作的要点、关键、窍门何在,确实难以把握,甚至一无所知。实践出真知,不断进行写作实践,和语言文字亲近了、亲密了,什么样的事物用什么样的词语表达最恰当,怎样的心情用怎样的字句描写最精确,等等,就会有自己深切的体会,而不会人云亦云,说空话,说假话。

写作是对自然、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是对人生感悟与体验的沉思,是对阅读与见闻的提炼,是对经历与情感的升华,是对知识积淀与才情见解的外化,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写作能力的提高,既须有自由自在的心灵放飞,也须有中规中矩多种训练,让思想驾驭文字,运用文字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叙事,事清晰;记人,人生动;写景,景如画;说理,理明白。

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有助于他们理清思路,组织材料,划分段落,形成比较完整的构思。编写提纲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划分段落层次。层次段落分得正确清楚,文章写起来就有眉目。

一个会写文章、文思敏捷的人,往往想象力十分丰富,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脑中宛如有活水,涟漪波澜,层叠不穷。

写散文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要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物及人,触景生情,把此时此地的生活与彼时彼地的生活融汇、结合。这样做,文章就内容比较丰厚,意境比较开阔,思想比较深刻。

意,是指写作的人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感情,也就是写作的意图。写作意图必须明确,文章必须有主题。古人说“意犹帅也”,文章的主题犹如文章的统帅,文章的灵魂。“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就会材料芜杂,结构混乱,就好像军队打仗没有统帅,必然成为乌合之众。

主题的深度取决于写作的人的思想深度。对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看得准,看得深,就要认真比较,反复研究,将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在纷繁的现象中抓住事物中本质的东西,就能提炼出深刻、新颖的主题。

写散文,要善于精细地观察生活,从平常的、人人习见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闪光的东西,挖掘其优美的、深刻的意义;要善于精细地观察生活,捕捉人物、景物的特征,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意与境相融合。

外界事物诱发自己的情感后,首先要认真体察,抓住对象的特点,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善于体察事物的人不仅能注意事物的形貌,而且目光有穿透力,能识得事物的神气。体察得周全、细微,思考的深度就有基础,就不会出现浮游无根的状况。当然,仅仅体察还不够,十分重要的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潜心思索,情感糅合着起伏的思潮,有层次地在题材方面不断开掘。

教师要学生走这条学作文的道路,自己必须先探路,亲尝甘苦,洞悉关隘沟坎,寻觅跨越的良策。不如此,就难以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

语文教师教学生掌握母语,使他们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而流畅地表情达意,写作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文从字顺的文章,是自己应尽的天职。面对写作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确实要坚守语文阵地,沉着应对,排除干扰,提高质量,让广大学生得到优质的写作教育,受益终生。

敏于思辨是写好作文的支撑。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要明是非,辨曲直,比较异同,发表主张,阐述事物的道理。要敏于思辨,对所要阐述的事物要思考、思考、再思考,辨别、辨别、再辨别。深入思考,多角度思考;纵向辨别,横向辨别;同类辨别,异类辨别——目的在弄清事物真面目,把握实质与要领。这样论辩时就能探幽发微,破薪析理。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具备就事析理的能力。“析”是关键所在,不会“析”,就议不到点子上,论不到要害处。首先,要在识事、选事上下功夫。其次,针对选准的“事”,旗帜鲜明地确立和亮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正确、深刻、新颖。最后,要有理有据,分析入微。

文学创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或奇伟,或险壮,或瑰丽,或温润,“各师其心,其异如面”。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铸就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帅,是统帅结构与语言的。文章的“意”要正确,要激发人们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新颖,能开启人们的未见未闻未思;要有一定的深度,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思想要锤炼,才能闪发光华。首先要有“发现”的本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有价值的材料也会在眼皮底下溜走。“发现”了还要深思,在脑子里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功夫。对事物认识得越深刻,越有真切地体会,就越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见之于文章,就会有个性,有新意。

写随笔出于真心、诚心、爱心、慧心。外界的人、事、物反映到脑海里,有所触动,乃至心灵受到震撼,有倾诉的愿望,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诉之于随笔,不拘形式,不事修饰,行云流水,真情可掬。

(摘自《于漪全集 写作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