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生沉潜在书海里

(2022-05-08 10:01:45)
标签:

文化

一生沉潜在书海里

上高中的一堂语文课,老师突然不让我听他的课,却把我“关”在他的房子里,让我读文言文。这种特殊“待遇”的享受,开始了我的自我读书生涯。直到现在,虽然已经退休10多年,我每天的生活,却还是以读书为主。

那次在老师房里的两节课时间,我从他的书架上选择了喜欢的书看。从此,我就开始在课余时间里,从图书馆中有意识地规划着借书,一一地阅读着。当时,学校图书馆中就有着《诗经》、《楚辞》、《乐府诗》和《全唐诗》、《全宋词》这样众多的本。心里想:我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抓紧时间一一攻读呢?

可是,不久,文革就开始了。接下来,不仅停课,连高考也中止了。但是,我还是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我特别喜欢毛泽东主席和鲁迅先生的著作。毛泽东的作品,主要是论说文章和诗词;鲁迅的作品,主要是杂文。对这些作品的喜爱,一方面是受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是自身兴趣所在。在这一点上,凑巧与北大教授钱理群相同。我的青年时期正好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读毛主席的书正是时髦。而鲁迅的书,也仅是当时允许读的。正如钱理群所说,是革命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整体来说,读的书主要是古典文学。高中毕业后,无论是待业在家,还是参加工作,受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读的书较杂,但喜爱的是文学作品。恢复高考,1978年我就凭着高中打下的基础,进入大学学习,实现了10多年前的梦想。初读,应该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读书的时期,也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 读书的时期。当然,从现在的情况来说,还可从上幼儿园算起,甚至从识字、背诗和看图画开始。但为什么人生的高中时期,还是属于初读的阶段呢?因为此时还是属于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还没有确立专业学习或人生奋斗的方向。

如果说我在上大学前是初读的话,那么进入大学后的阅读就是博览了。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即中文专业。进校后,教材就是沿用文革前的大学本科课本。《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套一套的教材发了下来,我们是多么地高兴。就像一个饥饿久了的孩子得到了食物,干旱久了的庄稼地里下了甘霖。打开书页,浓郁的墨香向着鼻子里飞来。我们像喝了蜜糖一样甜美,饮了醇酒一样畅快不仅这样,还有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一些汉译世界名著也先后重印、发行了。在孜孜不倦地攻读专业书籍外,我们还广泛地阅读书籍、报刊,特别是社会学、文学类的文章。

我对鲁迅的著作,初读时主要是杂文作品,在大学期间就是鲁迅全集了。在班主任的倡导下,我还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后来还买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开始的三年专科学习,初步架构了我的读书方向。后来进修本科的两年,则全面地营造了广博的学识氛围,由博览进入深究的殿堂。古典文学的老师称赞我读了很多书,外国文学的老师说我从实践到理论进步很大,当代文学的老师让我在同学面前上课并给予高度评价。学业结束时,我的毕业论文是全优的,并意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阅读《杜甫传》和《杜甫研究》仇占鳌的《杜诗详注》对照《杜甫诗选译》和《读杜心解》前者的面涉及得博大深沉,后者提纲挈领比较好厚厚的五本《杜诗详注》,汇集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留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读这些诗和注释,也就可以对诗人所有诗的面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其轮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读着匡亚明著的《孔子评传》,这是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还有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刘泽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薛涌《中国传统文化纵横说》又踏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境地。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中间包裹着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成了美学这门学科中一个启动人们心灵的命题。“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感受,不是唯心论的绝对精神的流露,也不是神的赐予。艺术是美的现实的再现,是生活的教科书。我们热爱美的生活,也有责任创造出美的生活,有义务去反映美的生活。因而我们的手就要为创造美的生活而劳动,去奋斗。

读着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著的《文学创作论》,反复翻阅着目录,默诵着《后记》中的话,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么厚的著作,被别人同样捧在手里阅读……

我读完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杜甫诗详注对这些作者及其作品均做过相当的研究。大学的五年时间,实现了我心里定下的目标。完成学业后从事中学的语文教学,仍旧攻读不辍。对于语文教育研究道路,确实是不容易迈进去。《语文教育学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语文教材论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以及语文教育众多的书籍,都尽力饱览,下功夫钻研,从教育思想、教学逻辑到手法、技巧……作为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争取做教学的探索人、实验者教学实验中出材料,写论文撰专著

清代文学家张潮写过一本随笔格言文集《幽梦影》,也记录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切身感悟。其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意思就是,读书有三个年龄阶段,能够达成三种境界。

我国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定义的读书三重境界则分别是:厚积薄发持之以恒返璞归真

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博览群书,写的文章思路开阔,见解精辟。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他的《谈艺录》、《管锥篇》和《宋诗选注》等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杜甫的集大成是“思想、内容、形式”三方面的集大成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效仿的。

人的一生,是需要读书的。特别是在现代,文化、科学的飞速进步和发展,更是需得终生读书,终生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对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普及。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升,对读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整个国家,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推进全民阅读。一般的来说,人生的读书,大约经过初读——博览——深究——集成的四个阶梯,从而达到至高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