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来雍和宫是个错误的决定,只因上早香的人实在太多了。
景区9点钟开放,已经排了不少人。

进入景区,来到售票处,门票25元。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行宫,又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灵柩曾在这里停放。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因雍正皇帝在这里生活、乾隆皇帝在这里出生,雍和宫一连出了两位皇帝,所以这里的宫殿外形皆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规格一致。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构成。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
雍和宫入口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其上为乾隆御笔所书匾额,东曰“慈隆宝叶”、“四衢净辟”。

西曰“福衍金沙”、“十地圆通”。
正面以牌楼为门,上书“寰海尊亲”、“群生仁寿”。

接下来北行,是一段长长的辇道,通往昭泰门。昭泰门东侧为免费取香处。

昭泰门是寺庙的正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走过昭泰门,前面是一处宽阔的院落,东西两侧有钟鼓楼。
继续向前,中间的建筑为雍和门。

雍和门,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


雍和门两侧各有一座碑亭。
亭内有一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撰写的《喇嘛说》,记述喇嘛教的来源和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
碑亭东西各有配楼,东为温度孙殿(密宗殿),西为擦尼特殿(讲经殿),均为灰筒瓦重檐硬山顶重楼,面阔七间,后厦三间,上下层均出廊。
碑亭的后方为雍和宫的主殿——雍和宫殿。
雍和宫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这组建筑群真的非常紧凑,有时不容易找到角度拍到全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