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重庆小面

标签:
杂谈 |
面条简约随性,食用方便,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了,是人见人爱的大众化经济食品,为面食之冠,全国各地都有。我吃过很多种面,如:肉烂面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兰州拉面,中厚边薄、外滑内筋、越嚼越香的山西刀削面,面细而薄、色红而亮、臊子香酥、咸鲜微辣、鲜而不腻、辣而不燥的四川担担面,清汤白面鲫鱼背、猪油增香葱点缀、不硬不烂口感滑爽似有若无似无却有的上海阳春面,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的武汉热干面(要不断翻转拌和才能享受到那爽口滑溜、麻香扑鼻的奇妙感觉),菜码、酱料、大海碗的北京炸酱面,以及360元一碗据说由6雌6雄大闸蟹的黄和膏覆盖的蟹黄金面,等等。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同一种食物吃法也不一样,以致各具特色,各地都有自己的味道,但都没有吃重庆小面那种感觉。重庆小面--以辣椒花椒葱蒜酱醋调味的麻辣鲜香素面,面条劲道顺滑,汤鲜味浓,那麻辣的鲜香,鲜香的麻辣,是那么爽口,那么够味,那是家乡的味道,充满乡土味的馨香,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久违的感觉,毕竟50多年了!
遥远得跨世纪的往事记忆仍很清晰,早晨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那时叫酸辣小面,1999年出版的《川菜烹饪事典》中也无“重庆小面”词条,记得晨雾中,在山城的坡坡坎坎上,街边楼栋旁,转角角拐弯弯处,都是小面摊,远远就能闻到油辣子混合着水叶子面特有的碱香。摊摊越小,味道越好,那味道,不摆了。没店堂,缺桌椅,食客们或站着吃,或蹲着吃,或在小板凳上吃。热腾腾,麻滋滋,辣乎乎,香喷喷,呼噜呼噜,津津有味,痛快淋漓,咂咂嘴,舒爽巴实,五脏六肺都熨帖,那场面别有一道风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积习相沿,发扬光大,如今,商圈路边,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小面店,从黑夜到白天,面对面吃面,人和人挤人,红红火火,更有盛景。难怪《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重庆小面的时候这样开头:“假定早上不吃小面,都感受仿佛这一天都不酣畅。一碗喷喷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
重庆小面,宽汤窄面,精致味重。小面之“小”,价格不高味道却好,7元/2两,朴素简便,确是极其考究而匠心传承的美食,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奇崛就隐藏在看似寻常之中,其制作过程就包含近20道工序,所用佐料就有10多种,如酱油、醋、红油辣子、花椒面、猪油、姜水、蒜水、榨菜(或芽菜)粒、鸡精、炸酥的碎花生米、炒香的芝麻、芝麻酱、葱花、高汤等。佐料的多样和调配变化,是其他任何一种面食难以与之媲美的。
吃小面,吃的是佐料,吃的是重庆人调味的手艺。小小的一碗面凝聚着重庆人的智慧与心血,独到之处很多,比如:
1.红油辣子:红油辣子色泽红亮,辣而不燥,香味醇厚,具有独特的、循序渐进的复合香辣感和绵长的回味。红油辣子的优劣会导致一碗小面的成败。将二荆条干辣椒去蒂、去籽后,在铁锅里加少许植物油翻炒,炒香炒酥(微焦)之后在石臼中舂成碎末制成辣椒面。植物油入锅内加热,锅内放一片老姜,姜片表面慢慢变黄油温就合适了,然后将热油淋在容器内的辣椒面上,边淋油边搅动辣椒面,油红亮,辣微呛,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辣椒面与植物油的比例以1:2.5~3.0为宜。红油辣子应现吃现做,隔了夜成色不鲜亮,味道的新鲜香浓也会差很多。
3.醋:可提鲜、增加味道的厚度,适量即可,以保宁醋为佳。
4.猪油:要用新熬制的猪油,白如雪,可使面条爽滑细嫩,更有口感,汤香浓郁,鲜美醇厚。
5.芝麻酱:将芝麻酱用芝麻油调散,呈浆状。芝麻酱与芝麻油的比例以1:1.2~1.4为宜。浆状芝麻酱用于干溜小面。
6.姜蒜:不可直接用姜末、蒜泥,否则气味太冲,会过于抢味。须用高汤冲调姜末和蒜泥制成的姜水和蒜水加入。姜末、蒜泥与高汤的比例均以1:3~3.5为宜。
7.面条必须用碱水制成的新鲜碱面(俗称水叶子),才能做出富有嚼劲的口感(制面若加鸡蛋嚼劲更佳)。碱水能使面中的谷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锁紧淀粉颗粒,面汤不致浑浊,还能使面条富有嚼劲在嘴里产生令人愉悦的柔韧弹性。
8.水开下面,煮至面条翻滚浮于水面之后,要加冷水断白,如省去这道工序,面条的嚼劲会差不少。待再次沸腾,刚过断生就捞起稍甩干水分,盛入事先已调好味的碗内。下面的水要宽,下过面的二道水煮出来的面更好吃。在煮面的过程中,面快起锅时,将嫩绿时蔬(如豌豆苗、菜心等)投入沸水锅内,断生捞出,点缀在碗内的面条之上,并撒上葱花。
9.小面的灵魂是佐料,一碗没有任何臊子的素净小面全靠佐料提味增鲜。必须在碗里先按一定比例将佐料调好,再放入面条。一碗色香味俱全、麻辣咸鲜的重庆小面煮熟了,要及时食用,不宜超过2分钟。
巴蜀尚滋味,好辛香。重庆人高明,高在用味来刺激你的味蕾,用味来挑逗你的食欲,叫人吃了就忘不掉;重庆人精妙,妙在可以把很多种佐料搭配组合在一起,分寸和比例的讲究都达到极致,让其平衡和谐统一,一味衬托另一味,一味更比一味好。不同的人,用相同的佐料调出来的味道不同,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用相同的佐料调味,也没有口味完全相同的两碗面。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特别是一个“鲜”字,那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也许,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重庆小面就是最平常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舌尖上的中国》说,重庆小面只有两种,一种是本地的重庆小面,一种是开在外地的重庆小面,只有前一种是美食。并强调指出,好的食物有根,谁也带不走。重庆小面诞生在重庆,也只在重庆,这是重庆人的饮食智慧,就像地域文化的截然不同一样,重庆小面也是当之无愧的无双。也就是说,外地的重庆小面都是不正宗不地道的,重庆小面这种口感极为丰富的美味的真实在外地并不能感同身受。我在上海吃过好些店家的重庆小面,总吃不出在重庆吃小面的那种过瘾的感觉,其原因盖出于此。
“不吃小面不自在”,重庆的小面馆有8万多家,重庆人一天要吃掉 500万碗小面,小面已成为重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星罗棋布的小面馆似觉不少仍是50多年前那种街头陋店,脏乱如昔,可能“面娃”儿们不在意就餐环境,卫生条件还是要改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