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中初夏》赏析

(2019-05-17 16:19:20)
标签:

杂谈

     《客中初夏》赏析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一生费时十九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退居洛阳,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该诗以寓情于景,状物抒怀,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笔法委婉含蓄,其中暗含的对于王安石变法不满成为了该诗写作的主要背景。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相结合,虚景实景相衬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雨过放晴天气和暖清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因风起舞的柳絮,只有朝着太阳开放的葵花。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秀丽的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诗人真正咏叹的不是四月雨后乍晴的清明和暖的天气,也不是明净如洗的南山,而是要借此引出后面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有葵花向日倾”来表露内心的情志:有意以“柳絮”、“葵花”作比,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愿摧眉折腰,投机取巧,像柳絮那样随风飘摆,没有固定的操守,而要像向阳开放的葵花那样,矢志不移,绝不动摇,对皇帝忠心不二。

这首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乍”是突然的意思,写出了雨后突然转晴的特点,这是视觉发现,也是感觉体验,使景物鲜活生动。还有“转”、“起”、“倾”都有同样的效果。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葵花”这个物象上凝聚了作者的意念、情绪、观念和修养,它是作者人格的物化,诚于中而形于物。

司马光以“葵花”自比,抒发对君王忠贞不渝的感情,吟出名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而今许多人把此处的“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我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习性。
   
明代王象晋(1561-1653)编撰的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北宋司马光
10191086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客中初夏》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