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游春·其三》赏析

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遂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水为茶之母,从来名士能评水,欧阳修对宜茶之水很有研究,著有论烹茶之水的《大明水记》。但这个传说,也许是附会《煎茶水记》(唐·张又新)中说陆羽品扬子江心南零水的故事。
《丰乐亭记》中却是这样记载的:欧阳修一日饮茶,觉水味甘甜,异于往日。因问侍从,知水取于幽谷一泉。遂亲至泉旁察看,“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嗡然而仰出。”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
--《丰乐亭记》,后来《丰乐亭记》由苏东坡书后刻于亭中石碑上,留下了欧文苏字 --
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原野上,萋萋碧草,一望无际,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依旧踏着地上的落花,来来往往于丰乐亭前,依依不舍地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欧阳修深于情,诗中通过“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表现的意境,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这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在《蝶恋花》中所说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的是同样的感情,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结句情致缠绵,臻于妙境,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首诗,更能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