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赏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居官廉正,关心百姓疾苦,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通过对在江边所见场面的描写,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短小,朴实无华,却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首句写江岸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揭示岸上人们“往来”的原因是都爱品尝鲈鱼。鲈鱼是美的,可它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但”字,暗示出一般人只注意了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它背后最主要的问题。诗人于平静的叙述中提出问题后,笔锋一转,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
江南水乡,河湖遍布,极富鱼虾之利。鲈鱼,特别是松江四腮鲈鱼,肉白似玉,清香无腥,口感嫩,味道鲜,没有不喜欢这一美味佳肴的。而且,早就有为其辞官的历史佳话—“莼鲈之思”。西晋吴人张翰于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想起故乡时值吴江鲈鱼肥美,觉得怎么能为了当官而跑到数千里之外呢?遂弃官还乡。可见鲈鱼之魅力!作者生长在太湖边上,对鲈鱼知之甚多,对渔民更是知之深。他发之于诗,并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诗中,虽然没有直言打鱼人的艰险,但情溢言外,这隐喻比直言更具有艺术魅力,提醒人们思考:鲈鱼虽味美,捕鱼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夫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对比鲜明强烈,给人印象深刻,显示出全诗主旨:品尝美味要有人付出艰辛,寓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当你享受快乐,感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了别人为之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要心存一份感激与理解!
这首诗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了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之所以传于后世,千古流芳,不仅在于它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在于其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
这首诗与唐
李绅诗《悯农》所表现的思想是相似的。不过《悯农》末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直言,正面警世;这首诗后两句是暗示,启人自省。爱憎都十分鲜明。《悯农》从田间到餐桌,由远及近;《江上渔者》自江边至江中,由近及远。语言浅显,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引人深思,可对照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