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问其事业先看其意志———评李琳筠及其《萧离评传》

(2023-09-29 06:58:48)

 

莫问其事业 先看其意志

———评李琳筠及其《萧离评传》

  叶德政

 

  李琳筠同志著的《萧离评传》在《神地》上发表已有3年了,却一直在修订备图他日正式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我觉得这样的好文章是应该让更多的人阅读的。

 

  李琳筠在《萧离评传》中多处提到了我的名字,称我为研究萧离先生的前辈,实在是太客气了。从时间上讲,研究萧离的作品,我确实是比较早的一个人。1984年8月,我在哈尔滨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当时有些民族院校的代表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迄今尚缺乏一部适合这一特点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已出版的十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少数民族文学所占篇幅很少,至于论述全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专著则未见问世。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填补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实际只讲汉文学的空白,有必要团结合作,编出一部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史。

 

  大家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后来参加这个编写工作的院校包括了我们吉首大学在内的全国14所高校。我是吉首大学的代表。编委会研究决定要我撰写土家族文学部分。我本来是研究鲁迅与沈从文的,对土家族文学并不熟悉,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新起炉灶。就在这时,身边熟悉土家族文学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萧离先生。于是我便向萧离先生写信,求他帮助,他很快给我回了信,并寄来了他的代表作品的复印件,我的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新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一书的绪论中肯定了萧离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称他为“在解放前发表作品较为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此书于1989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是现在看来,我的文章仍有不足之处。在我写作当时,萧离的许多作品尚未出版,我未能读到,加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刚刚开始,我们的写作任务又只是评论萧离的现代文学创作,由于这些因素影响,我的文章无疑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因此,我的文章和研究仅仅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大约是2005年夏季某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来电人说,他叫李琳筠,写了一本《萧离评传》,吉首大学文学院李端生教授正在阅读。李教授告诉他,我是研究萧离先生的,他要来向我请教,问我有无时间?我听后心想,萧离研究又有新人了,正合我多年未了的情意。见面之后发现,原是一个年轻人,衣着简朴,态度谦和,言语平实,并且说自己没有进过大学,是一个小学教员,在古丈县双溪小学任数学课教师。这本书写了很久,希望得到我的指导。我听之后心里很震动。钱穆先生说:“当知各人的成败,全视其‘志’‘业’。但业是外在的,在我身之外,我们自难有把握要业必成。志则是内在的,只在我心,用自己的心力便可以掌握住。故对每个人,且莫问其事业,当先看其意志。”李琳筠的事业虽是小学教员,但他的意志却与一般人不同,心中暗想,有这样意志的人,文章也可以写得不错,没有一定的研究和水平,岂敢从事这样困难的写作?因此同他谈话时,除了解答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之外,还讲了一些鼓励的话。

 

  后来看了《萧离评传》,觉得确实写得比较好,其好处可简述为以下几点:

 

  一、这是到目前为止的第一本《萧离评传》,作品中比较完整地叙述和展现了萧离先生一生的经历和业绩,这为以后进一步从多方面研究萧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就文章本身而论,资料比较丰富,结构完整,语言清晰而平实,尤其因为李琳筠与传主萧离先生同是古丈县同乡,对当地的历史民风有共同的了解和体验,行文具体生动,使文章增添了可读性。

 

  三、李琳筠的学风严谨,一方面收集资料,调查传主的行踪刻苦勤奋,一方面又能广泛征求传主家属朋友以及其他研究萧离先生的各方学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因此文章的论述便比较周到妥帖。

 

  四、郁达夫在1936年写的《忆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萧离当然不能和鲁迅相比,但是,他是土家族的一位出色的现当代著名作家是已有定论了的。因此,我们无疑应该很好的拥护、爱戴、崇仰他。但是这一点一般研究者都注意得不够。李琳筠能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在缺乏资料的环境下,刻苦写作完成《萧离评传》,充分表现了他对湘西民族文化的热爱。《萧离评传》的问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有其重大的积极作用。

 

  《萧离评传》有无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呢?那当然是有的,按我估计,应有许多作品可能未能涉及。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条件尚不具备,只能等有人将萧离的更多作品收集整理出来以后慢慢去加以完善。这一工作李琳筠可以做,别人也可以做。

 

  我想向李琳筠提几点期望。一、《萧离评传》已写成,但不能以此为满足,止步不前,还要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要在文坛上取得较好成绩,必须有坚韧不拔、持续努力的精神。二、现在改行在县文化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域文化研究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的一种新气象,大有可为,但是研究地域文化,也要有开阔的大视野,不可就事论事,要把研究的对象和问题放在大文化、大历史的背景中品评,这样的结论才能接近科学,才能得到学界的好评。因此,要努力多读一些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学识。三、今天的文化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急于求成、追风求荣者多,独自寻求、能耐寂寞、潜心研究者少,我们必须避免这种风气的侵蚀,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际深入地去研究学问,这样才能成一家之言,有所创新,给文化历史增添一点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系吉首大学老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