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与“爸妈在哪儿?”

标签:
爸爸去哪儿爸妈在哪儿留守儿童上吊自杀365 |
分类: 生活时评 |
“爸爸去哪儿?”与“爸妈在哪儿?”
----9岁留守男童因父母不回家过年上吊自杀是谁之过?
作者:三峡在线
2014年1月24日的《新闻1+1》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1月20日晚上,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的一个村子里,就在外婆家的这个厕所,一个9岁男孩结束了生命,家人说,当地公安机关初步认定为自缢身亡。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
2012年,小龙父母离异,男孩判给了母亲,然而小龙母亲需要在外打工,男孩则一直留在外婆家生活。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头,父亲跟自己的儿子只见过四次,而两年的时间母亲也没有回来过。
视频:9岁留守男童疑因父母不回家过年上吊自杀
正如白岩松主的那样:我们不能在这个悲剧和父母不回家过年这个决定之间,立即划上直接的等号,但是假如受此影响,我们全社会又该思考一些什么?那么,三峡在线也想问大家的是:9岁留守男童因父母不回家过年上吊自杀是谁之过?
首先,自然是他自己的家庭与父母。俗话说,小孩儿盼过年。今天,尤其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今天他们盼望过年不仅仅是可以不上学、好好玩,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与自己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团聚。留守儿童常年没有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本来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小龙父母离异重新组织家庭,平时不管不问,过年甚至都不回家,这种反差之下,孩子更觉得有一种被抛弃、无依无靠的感觉。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其次,我们社会与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童年,是残缺的并潜伏着种种危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学校和社会相应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让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亲情与关爱。其次,我们的社会能否拓宽留守子女跟父母随迁到打工城市的途径?从而让他们享有入学、医疗等基本权利。当然,三峡在线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我们各地政府能否加强本地产业的引导与投入,让农民工就近打工,减少大规模、远距离地流动,从而可以真正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这样也就自然减少了因为家庭问题引发的各种问题。
最后,三峡在线还不得不提一下今天我们的舆论导向问题。今天,有很多的节目只在注重自己的收视率,虽然传播的并不是太负面的舆论导向,但事实上,这样的节目背后未必传递了正能量。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节目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比如说“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它到底是在炫耀星二代的娇贵幸福?还是在摧残留守儿童的心灵?对于六七千万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不奢求像星二代一样娇滴滴的问"爸爸去哪儿",他们内心深处不停在问“爸妈在哪儿?”,他们最卑微的愿望就是"爸妈回家吧"!那些廉价笑声的背后,又怎能掩饰得住这么多留守儿童的伤痛与孤独。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的是留守儿童?我们是否更应该用这些精力与物力来多为留守儿童来做此事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9岁留守男童疑因父母不回家过年上吊自杀只是个案,但这样的个案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愿我们的父母、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各方面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我的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