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子潘家铮院士魂归三峡(图)

标签:
三峡之子潘家铮院士魂归三峡三峡在线教育 |
分类: 家乡三峡 |
三峡之子潘家铮院士魂归三峡(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天一大早,三峡在线就看到一则悲痛的消息:两院院士潘家铮逝世。7月13日中午12时01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因癌症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5岁。
提及潘家铮院士名字,业内人士首先会提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三峡在线记忆之中,他的名字与三峡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潘家铮的一生中,三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他还是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三峡在线注意到,科幻作品爱好者们,第一时间以发微博的形式向潘家铮院士哀悼。天堂里,多了一位喜欢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
他曾称“反对者对三峡贡献最大”。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在三峡工程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亲自参与研究与论证。
潘家铮曾说过,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自己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有人回忆说,挑起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的重担后,潘家铮工作起来没有白天黑夜,即便是其他专家仔细查过的地方,他还是会执意反复检查。
作为世界级的巨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广受争议。对此,潘家铮院士直面问题,他说过,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他曾说:“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潘家铮院士因三峡而扬名,但远不止三峡。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锦屏边有他设计的图纸;乌江渡、龚嘴、葛洲坝、凤滩边都有他思忖的脚印;龙羊峡、东江、岩滩、二滩边有他的果断决策……
下面,三峡在线把曾经读过的光明日报记者周文斌采写的一篇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潘家铮的三峡情
在我国的一批老科学家中间,78岁的潘家铮院士应算是“年富力强”的了。事实确实如此。他自2002年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以后,肩上的担子和繁忙的程度并未减轻。他担任着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经常到那里去上班;他担任着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常为工程的质量问题把关和出力;他担任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为这一工程的每一步进展竭尽心力;他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东北水资源研究课题,对重大水电工程的布局进行谋划;他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和博导,先后带了10名博士生;他被云南、贵州等地的一些水电工程聘为顾问,少不了要为这些工程提供咨询与献计献策……
在诸多工作面前,潘家铮花费精力最多和最感自豪的还是三峡工程。
他与三峡工程的情结,开始于20年以前。1985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潘家铮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负责人。及至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成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潘家铮又担当起技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负责对设计的审查。到了2003年,在他担任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之后,他认为“运动员与裁判员不能兼于一身”,便主动辞去了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专心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潘家铮院士说:“质量检查要求非常严肃和慎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切不可走马观花。”因此,他每年至少要去三峡工地两三次,以定期或不定期对三峡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此外,专家组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重点开展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向专家组汇报。
在与记者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交谈中,潘家铮院士对三峡工程的质量始终充满着乐观和自信,认为三峡三期工程的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标准。他说,偌大的一个土建工程,竟然无一道裂缝,这是世界罕见的。但是,他同时强调:“工程的质量,是施工人员干出来的,质量检查只是对质量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些话自然包含着谦虚,也透露出欣喜与自豪。
在潘家铮院士兴致勃勃地谈完三峡工程之后,记者问起他近年来的写作情况。他介绍说,他的写作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写作,近来较少;二是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如电力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端正科技界风气等等,多发表于报刊之上;三是科学幻想小说,在过去已出版20多篇的基础上,近来又写了8篇,有家出版社准备将他所写的约30篇科幻小说结集成4卷出版。谈起这件事,潘家铮不禁连声叫苦。他说,写科幻小说是很费思考的事情,他写的一篇《蛇人》,不过几万字,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他写科幻小说,总要力求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又要表现出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之间的矛盾,构思实在不易。虽然很苦,但潘院士定然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更多文章敬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