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中名校拒收非深圳户籍考生为哪般?(图)

标签:
深圳高中名校拒收非深圳户籍考生为哪般三峡在线教育 |
分类: 生活时评 |
深圳高中名校拒收非深圳户籍考生为哪般?(图)
作者:三峡在线
据法制日报报道,前不久,一名反歧视公益人士向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2012年深圳中考招生中,对非深圳户籍考生实行歧视性规定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据悉,2012年深圳中考人数57091人,深圳户籍考生2.9万人,非深圳户籍招生不升反降。深圳“四大名校”——深圳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的正取生和指标生均不招收非深圳考生,只有少量择校生名额留给非深圳户籍考生。
招生数字的变化,引起社会对深圳中考招生政策的质疑。
中考招生区别对待
据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表显示,今年深圳中考报名人数为57091人,招生计划达61626人,超出报考人数。从总体的学位供给上,显得比往年宽裕。
然而,对非深圳户籍考生而言,他们很难感觉到学位的宽裕。深圳市教育局把考生分为ACD三类:A类是指具有深圳户籍的考生,C类是指享受市政府优惠政策人员的子女,D类是指持居住证、台胞证、港澳回乡证(卡)等符合“1+5”的考生,为非深圳户籍考生。其中,D类考生面临的竞争和升学压力远远大于A、C两类。
根据《关于下达深圳市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深教[2012]216号),深圳中考分为正取生和择校生两类,绝大部分为正取生,择校生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高中招生计划(不包括择校生数)的20%。在正取生的招录中,包括“四大名校”即深圳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在内共有8所学校正取生只招收A、C两类,不招收D类考生,有32所学校正取生招生中也接收D类学生,但A、C两类考生的名额远远大于D类。此外,指标生也是正取生的特殊一类,是指部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的一种招生。在指标生招生计划中,“四大名校”只招收A、C两类考生,不招收D类考生。
家庭学堂网站创始人田国宝说,深圳中考招生的改革看起来科学,但对非深圳户籍中考学生却是越来越不利,指标生名额的增加对非深圳户籍中考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以深圳宝安中学为例分析说,宝安中学2011年面向A、C两类的正取生录取线是606分,择校生录取线是657分,相差51分。此外还出现一个更为“残酷”的分数线:该校面向D类生的正取录取线是712分,也就是说,一名非深圳户籍考生要想和深圳户籍考生一样免交择校费进入该校,中考分数必须高100分。
招生政策被指歧视
深圳市中考招生政策中对A、C两类考生的保护性倾斜,引起了公众的质疑。
“我一直觉得深圳的中考政策对D类同学尤为不公平,不仅要多交择校费,而且分数经常要高不少。D类同学进入顶尖高中是一年比一年难。”网友“快乐小虫”在其博客上说。
在深圳市长期从事反歧视工作的公益人士刘潇虎认为,深圳市的中考招生政策,对A类和C类考生基本上没有区别,区别主要存在于A、C两类和D类之间。“深圳市中考中对A、C两类考生进行特殊保护,使D类考生处于不利地位,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构成歧视,直接侵犯了D类考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刘潇虎说,“由于A、C两类和D类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有没有深圳户籍,因此这种歧视是户籍歧视。”
为更深入地了解此次招生的相关情况,7月5日,刘潇虎以EMS的形式向深圳市教育局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深圳市教育局对各校的招生是否依法进行了审查和监督;对A、C、D类考生区别对待的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上述对A、C、D类考生区别对待的事实依据;对A、C、D类考生区别对待的招生政策制定是否经过公开听证;招生中对A、C、D类考生进行区别对待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刘潇虎表示,如果教育局不能提供相应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则说明深圳市中考招生政策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此次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可以促进深圳市教育局更好地反思中考招生政策。
薄薄的户口本,高高的阻碍
每个外来人员的困惑
户籍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
三峡在线简评:深圳高中名校拒收非深圳户籍考生为哪般?
有一个东西,平时大家都不在意它,可到了和人生大事息息相关的时候,它又显得比金钱人脉运气等其他因素更重要,这就是伴随大家从小到大形影不离的户籍。户籍,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东西,它可以让你得到外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优惠政策,也可以让你成为那个眼巴巴望着别人获得好处的可怜虫。户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册子,却决定了你的现在和未来。也正因为户籍制度的特殊存在,它所引发的各类社会不公问题才值得大家这样关注。
深圳此次出台的《关于下达深圳市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也因为“充分考虑”到户籍因素而对非户籍考生产生了极其不公平的影响。以“四大名校”为代表的深圳市各高中,几乎没有留给非深圳户籍考生一点录取机会。如果硬要说对非深圳户籍考生有那么一丁点“照顾”的话,那就是“一名非深圳户籍考生中考分数必须高于深圳户籍考生100分,才能和深圳户籍考生一样免交择校费进入该校。”如果这也算是教育公平的话,那地方保护主义者岂不是最大的功臣?
我们常说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因为一纸沉甸甸的户籍,让没有户籍的优秀考生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资源,这真是对“起跑线”论调最大的讽刺。有没有户籍与考生能不能读书就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在学校里,学生学的是知识和文化,比的是分数和成绩,没有一个孩子是因为拥有一个深圳市户籍而名列前茅的,也没有一个学生会因为是非本地人的原因而名落孙山。进入学校,忽略户籍,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希望。再者说了,既然现在的录取限制如此苛刻,当初又为何允许外来人口参加同样的考试、做同样的考卷呢?人不怕没希望,就怕明明给你希望却不让你得到它。
以户籍阻碍升学道路,对非本地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和实现梦想的努力是一种巨大打击。首先,它在非户籍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恶种,这种不良心理暗示容易导致还没成熟的未成年学生养成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明明分数比户籍考生高得多,却不能得到同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让非户籍考生去了同场竞争的机会;最后,因为户籍的存在,那些企图通过勤奋努力改变命运的外来考生(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外来务工群体),将不得不接受梦想被打断的残酷现实。
正如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高考天问》所曝光的数据一样,同样是被北大录取,安徽的录取比例是7826:1,而北京是190:1;而上海考生进复旦大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北京大学成了北京人的大学,上海复旦成了上海人的复旦”。很不幸,这一特殊国情也将深深影响深圳的外地人,深圳的高中也将成为深圳人的高中。
深圳是一个非户籍人口居多的城市,甚至非户籍人口多于深圳本地户籍人口,如果在这种“市情”下,深圳各高中仍以户籍为限制,不以分数为准绳,取低分而去高分,那么深圳本地的教育质量究竟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衰呢?
就算抛开深圳市教育发展不讲,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何保障?连子女入学都被户籍阻隔,外来父母如何感知在深圳这座大城市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教育公平,以人为本,而不以户籍为本。唯有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整个社会才能给予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无地域地实现“中国梦”的权利和保障!
更多文章敬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