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乡身份互换公益视角转换三峡在线教育 |
分类: 教育励志 |
由城乡“身份互换”谈公益视角的转换
其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并不少,
只是我们的眼光都在别处,
总以为精彩也在别处。
其实你拥有的,
也许正是别人所渴望的。
近年来,城乡少年互换身份的节目在各大电视台悄然兴起,各种形式的城乡孩子“换位暑假”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城乡教育、家庭关爱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引起了人们对城乡儿童命运的探讨。
深山、土坯房、破木床……毛驴、大黑猪、苍蝇……没有手机,甚至经常没有电,艰苦单调乏味的山村生活,让城里孩子找不到任何乐趣。但是在绝望和失落后,这些孩子总会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并开始发现乡村孩子与自己的区别。在寒冷的冬季,他们只穿了单薄的衣服,书包已经破得不能再破,父母远赴异乡打工,他们在上完学后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摸到一本书就像捡到了金子。乡村孩子的处境总会深深地打动城里娃。“原来我一直是幸福的人,却从来不懂珍惜。”体验结束后,一个城市孩子在日记中这么写道。
这一公益节目模式,社会评价毁誉参半,或残忍或震撼我们姑且不论,首先,这其中体现出的城乡孩子的差距的确令人深思。在物质差距的背后,其实是更大的教育差距。当一个城里孩子在换位中想着那个与自己互换的乡村孩子一定正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切时,他或许想的太复杂了。对于一个乡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并没有这么多的奢求。
笔者的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我国的乡村教育水平没有提高,而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与国家的政策支持,乡村孩子已经普遍不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后,那么,城乡的教育差距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以五峰县为试点进行的调查中一窥其中的端倪,该报告显示五峰县在受访的5-6年级学生中读书量在4本以下的占了近半数(49.6%)。4.6%家里没有任何课外书,35.3%只有1-10本书,23.9%有11-20本书,18.4%有21-50本书,有50本以上书者仅占17.9%。但是,87.8%的小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希望看更多的课外书”。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武汉市的孩子们。武汉市小学生家中藏书的数量要远远超过五峰县,水果湖小学有77.7%的学生家中藏书数量在50本以上。
除了老师,书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面对城乡学生如此大的阅读反差,我们多少都会被触动。环境可以塑造人格,但是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从“身份互换”中短暂的体验城市生活,但是他们不可能改变自己生就的环境,目前的他们只能依靠诗书来启迪自己的心灵。如今的“身份互换”方式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享受的心灵的洗礼,享受的是“孟母三迁”的亲情之爱,然而,一段短短的天堂生活或许不会给乡村的孩子带来预期的那么多回报。我们在缩小城乡孩子的差距上所要做的远远不只这么简单,怎么才能真正地用持久的力量去改变乡村孩子缺少书籍的现状才是最迫切的。
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帮助乡村孩子的公益活动,他们的爱心是我们应当提倡的,但是,其中有很多还局限在捐钱捐物、震撼他人的旧模式里,而没有从专业的教育角度与时俱进地看待当前的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就不可能以专业的视角来开展适合的公益活动了。中国青基会此番为乡村儿童募捐课外书的“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就不失为一次将公益活动科学化的尝试,经过专家甄选的书籍、分级阅读的模式、专业阅读指导教师的培训,这些全新的尝试都会带给乡村孩子更多的阅读体验。
在今后的教育公益活动中,这种视角的转变将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将公益项目做的更加科学、更加有效。那时,乡村孩子所渴望的就是他们即将拥有的。
更多文章敬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