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师——(一)不会画画的吴昌硕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学 |
转自天涯
作者:牧笛含烟
转帖:呼呼
所谓大师
不论你是否留意,身边的“大师”似乎越来越多了,并充斥于各种行业中。特别是那些稍涉笔墨者们,或是会画虾的“虾王”、或是会画牡丹的“牡丹王”、“猫王”、“虎王”——们,也都不满足做王了,纷纷找顶“大师”的帽子,自称为大师。你如是书画界领导或政界权要,那么“大师”这顶帽子更是会有热心者纷纷争着向你头上扣来,正如某献媚者突闻权要者撒一屁颂曰“依稀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气”般,让人做呕!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自称或被称为“大师”者们,均一副“唯我还谁“般模样,到处大笔挥舞,招摇撞骗。对这类人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但这些鱼龙混杂之辈犹好大肆宣传表演,使常人真假难辩,是非颠倒。”大师“一词亦在艺术高度上大打折扣,其不良影响更为深远。
何谓大师,大师是难以企及超越的高山,是开宗立派、风格独具的千古楷模,是后人仰止敬慕的丰碑巨匠。翻开中国美术史,千年来也只有象顾凯之、吴道之、荆浩、李成、郭熙、范宽、李唐、董源、巨然、王蒙等可屈指的数人而已,无情的历史如大浪淘沙,层次井然。浮现在面前的大师越来越少,出现的多是能称做“大家”的人物。
大师的产生,离不开历史环境、学识天赋、修养领悟等。但大师毕竟不是“神”,没三头六臂、点石成金之术,大师也会因种种所限同时存在各类不足之处。大师也非天生既是,也和我等具七情六欲,也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也是在四季轮回、白日黑夜、阴晴圆却、风花雪月中度过,所以就注定有局限性。但总有人把大师们神话,造出众多传说,打造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形相。从此,大师们没了缺点,劣品也成为代表作,毛病也成为独特风格做为范本临习。难怪大师的学生及崇拜者多为平庸,说不准就爱的是大师一生都想克服又摆脱不了的坏习惯呢!
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才可去粗存精,分辨是非而不至迷失方向,盲目崇拜与追随,只会害自己。本文将对近现代被称为大师的书画家中选择逐一刨析,对于他们的艺术成就不再过多赘述,把大师的缺点、不足及毛病展现出来,看后如能给爱好者提供一点反思、借鉴或参考,或有识之士教我所未及处,那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初衷了!
近期将陆续有以下几篇专题推出:(一)不会画画的吴昌硕。(二)瞎画的黄宾虹。(三)单薄的齐白石。(四)只会临摹的张大千。(五)乱画的付抱石。(六)刻板的李可染。(七)玩火的潘天寿。(八)中级讲师徐悲鸿。(九)东邪刘海粟。(十)西毒林风眠。
==============================
(一)不会画画的吴昌硕
即使这样,因他做画全凭书法任笔写出,形的难以把握及题材的单调,终难摆脱吴昌硕不擅画的事实。
吴昌硕曾说过:“我画非所长,而颇知画理”。这句话虽是自谦的话,但足以说明他对绘画的不自信。不论我们怎么去研究与欣赏画家们的画,恐都不及画者自知。吴昌硕幼年就从书法篆刻入手,并由此兼涉它艺。他于书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时间,虽是说“四体兼工”,但其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还是《石鼓文》。从其早、中、晚年各时期所临《石鼓文》来看,早期多忠与原作,直到六十岁以后才形成自我面貌,八十左右才独步一时,并能脱胎换骨般从似到不似,遗貌取神,足见其学习用功程度及功力之深。也正是他非凡的书法功力,才同时带动其篆刻及绘画的同步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