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8) 神话学(中)

(2013-06-28 07:38:45)
标签:

文化

 
《神秘数字——八卦与九宫》(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七章。)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有神秘数字的迷信。九宫八卦是其代表。九宫起源于九州图。八卦起源于八个方位符号。

●神秘数字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神秘语言

●与中国古宗教神话有最密切关系的一组数字

●奇数偶数与天文地理现象有关,故有天数地数之名

1.一就是太极、混沌,也就是道教所人格化了的“元始天尊”

2.三就是三皇一名的本义,即“三光”——日、月、星

3.五就是五行或五常,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4.七就是纬书中及道教书中常谈的七曜——日、月、五星

5.九就是天的九重圜宇(详见“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一章所论)

6.二即地理上的二方位观念(见后论)

7.四即四维——东、西、南、北

8.六即六维或称六合——四方以及上、下

9.八即四正四维(说见《吕氏春秋?有始览》),即东、西、南、北以及东北、西南、东南、西北

10.十即地理上的五方之神配上它们的五个伴神(详见下章)

●老子哲学中,一就是道,就是作为万物起源的混沌(元宇宙)

●所谓混沌,就是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元光明以及元黑暗

●秦汉宗教思想已由拜日一神教演变为合三界于一体的多神教

●作为太阳神的“太一”,其宗教涵义在秦汉之际发生深刻变化

●太一宗教涵义的演变突出表现于辰星概念的演变上

●“辰”是中国古天文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古代世界的各民族跨入农业时代,必伴随于天文学的发展

●上古时代的族团有采用观测参星作为授时制历之标准

●“太一”(天一)数字迷信起源于太阳神崇拜,演变为对“大辰”星之迷信,最后于战国秦汉之际演变成对北极星的迷信。从此,古天文学和占星术以“太一”为北极星之专称。

●晚周时期中国天文学家已了解木星(岁星)的运行周期规律

●“地二”之数起源于上古时代以二方向定位的观念

●上古时代先民二维方位观的构拟图

●二维方位观念是《山海经》《淮南子》地理方位纪述混乱之根源

●古人关于大地二方位观念从对太阳运动的实际观测中形成

●斡、管、旋、乾叠韵相通,乃古人称天为乾、旋、圜、玄之根源

●上古二方位的大地观念与季节二分法相对应

●邹衍是中国古代极杰出的一位天文和地理学家

●大九州说视野宏大,彻底突破商周以前的狭小地理观念

●八卦九宫神秘概念与大地正方形观念密切相关

●八卦概念起源于对四正四维的一种空间地位方法

●九宫图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一种数字魔方

●九宫数法曾被古人应用于军事上的一种布阵方法

●诸葛亮推衍古代兵法以九宫之数作著名的八阵图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文涉及大量艰深的古天文学、古历法学以及地理学知识,应当与《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五方帝与五佐神》两文参读。这三篇文章实际上是何新对华夏上古天文学和历法学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和新见解。本文对邹衍和阴阳家的天文地理学说作出了很高评价。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兴盛形态,何新后来在新版《诸神的起源》以及易经研究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方帝与五佐神》(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八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中国诸神在秦汉时代演变成了五帝神五佐神的完整系统。它们是东、南、西、北、中五位天帝和勾芒、蓐收、玄冥、祝融、后土等五位辅佐神。秦汉时代形成这种五帝五佐的神灵系统,这是古代神话系统化的结果。应注意的是,这个系统中有两位太阳神:黄帝(正中神)与太昊(东方神)。这也解释了《九歌》中太阳神为什么有两位——(1)东皇太一相当于黄帝,(2)东君相当于太昊。)

●五帝五佐概念是以太阳神为中心而构建的一个四季神系统

●五方帝和五佐神观念至迟在战国末叶已形成

●五帝全祠表明晚周秦汉之际宗教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

●五帝配神与五风神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勾芒是西王母神话在战国秦汉间的又一种变型

●天、颠、头古音通转,金音通刑,所谓金天、刑天就是断头之神或无头之神

●刑天为战神杀神,亦为战死之鬼(国殇),其原型即是蚩尤

●蚩尤发明青铜兵器,是西方杀神五行属“金”并称“金天氏”的原因

●中国远古有在西风凋杀万物之秋季斩决犯人的习俗

●玄冥是中国神话中西王母、蚩尤、蓐收以外的第四位死神

●四方神、南风神、炎帝、祝融皆由太阳神和火神转化而来

●四方四风神演变为五帝五配神,与战国末叶五行观念紧密相关

●阴阳五行说由宇宙理论发展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

●五行说之五种元素实际代表宇宙万物的五种符号

●五行符号在天即五星,在地即五种物象,在人即五种德性

●天人交感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朴素的系统和整体论观点

●古占星术以五行为基础,目的是试图预测天人交感的关系

●汉人构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观念解释宇宙起源的理论

●古代凡以五为一组的事物,都可配称为五行

●五行观念及“五”数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应与《神秘数字——八卦与九宫》、《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即《文史新考?论五行说的来源》)两文参读。

本文对先秦两汉神祗系统的探讨,既是《诸神的起源》全书对于远古中国神话诸神谱系的总结,同时也是何新《九歌》研究的先导之作,为九歌十神系统奥秘的揭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至此,何新完成了对中国远古神话人物谱系的系统整理,建立了特色鲜明而系统完整的何氏神话考古学,有力地批判了“中国神话无系统”的谬论。从而使现代中国人认识到华夏先民本来具有一个渊源邃古的神话体系。

中国古典神话就其内部的关联性、神祗人物的丰富性和故事传说的文学性、浪漫性而言,并不逊色于西方神话。现代中国人缺乏的是以现代思维和语言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明白流畅的解译而已。与此相反,西方古希腊神话体系令人生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极有可能是出自文艺复兴以后近代共济会学者和诗人有意识的集体性修饰与系统化制作工程。

最重要的是,何新研究表明,中国远古神话往往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历史事实,大体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等人文观念的发展和演变。对研究古华夏的民族起源、宗教习俗、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和文明传播历程,事实上具有深刻的文化学意义。通过《诸神的起源》一书,我们完全有理由确认:古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渊源古老、历史悠久、活力旺盛、传续不绝的人类文明。

《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原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3期。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结语。)

【内容提要】

本篇是何新的重要论文之一。他指出,神话在先民文化中具有三种作用:1.是一个解释系统。2.是一个礼仪系统。3.是一个操作系统。因此,神话不是一种纯想象的虚构物,一些或有趣或荒谬的故事。它体现着一种文化的原始意象,其深层结构,转化为一系列观念性的母题,对这种文化保持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与希腊神话具有深刻的不同。这种不同已隐涵了后来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中国神话中常出现异名同格、同名异格和同事异名现象。中国神话的变形受与古中国语言文字有密切关系的“音义递变”规则支配。因此解释和研究它必须采用训诂学的方法。

●从功能观点看人类原始神话具有三种社会作用

●所谓解释系统,是指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哲学”和“科学”

●所谓礼仪系统,是指神话对于远古先民具有礼仪规范和价值规范的效力

●所谓操作系统,是指神话在先民手中又是一种巫术的实践力量

●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远古神话是每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源泉之一

●神话蕴涵着一个民族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气质和性格上的深刻差异

●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

●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

●对上古神话的研究,乃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对一种文化之根的挖掘和求索

●人类各民族史前神话系统的原始母题:

第一类型:天地开辟神话

1.解释大宇宙起源;

2.解释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起源。

第二类型: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

3.解释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

4.解释人类文明(风俗、伦理、器用、技术)起源。

第一类型多半以超人类的神灵格为主体。

第二类型多半以人类中的英雄格——往往是人与神相交媾而生育的半人半神格为主体。所以对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关于上帝和诸神的故事。而对于后者,我们则可以称之为关于人神格英雄的故事。

●神话的深层结构映射着人类力图脱离大自然而走向自由独立,同时又不能不依托于大自然而生存的矛盾本体地位

●中国夏、商、周诸族团的图腾和始祖神话,来源远早于关于宇宙天地的开辟神话

●中国人的始祖神话可以划分为全人类共祖神和本族团始祖神两个级别

●中国关于文明创造的神话多是晚周战国之际诸子之所创作

●晚周战国诸子在文化观念上,可分作进化论与退化论两派

●两派对于当日智识与技术的伟大进步,无不一致表示惊叹

●先秦人们对于文明起源的追溯探索是一种理性主义思潮的表现

●战国秦汉人伪托和伪造古史搞乱了古代自然流传的各族民间神话

●图腾神话在兼并战争中随着崇祀他们的种族而灭亡

●伟大的华夏民族以夏、商、周三大族团为核心走向汇合和统一

●在华夏族的大谱序和大历史中建立一种独特的位置,是小国小邦小族从文化和心理上进行反抗的一种形式

●宗教、文化的融合造成了上古族姓谱序和神话历史的严重混乱

●战国秦汉之际是一个宗教神学的再造与复兴的时代

●本来具有反宗教精神的道家,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道教

●三皇说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理性思潮与非理性思潮的斗争

●三皇说概括了由原始拜日一神教向商周以来多神教的发展

●诸子派三皇系统的五个类型:

1.伏栖——女娲——神农   (《春秋运斗枢》)

2.伏牺——神农——祝融   (《白虎通?号篇》)

3.伏牺——神农——共工   (《通鉴外纪?引》)

4.伏牺——神农——燧人   (《白虎通?德论》)

5.伏牺——神农——黄帝   (《帝王世纪》)。

●春秋以后中国思想界的潮流到荀子为止,可分为四个阶段:

神德主义→怀疑主义→自然主义→人德主义

    ●渔猎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野蛮和文明的转折点

●发明婚姻制度,是人类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归纳先秦诸子对于文明起源的论述,恰可以形成如下一个文明进化序列:

太古蒙昧 →  燧人→    有巢→      伏牺→     神农

(洪荒时代) (用火)  (建屋)  (渔猎、婚姻)(农业)

此一顺序大体上正确地反映了人类史前文明演进的一般历程。

●中国上古神话难治的根源主要来自史料和记载两个方面

●“古史辨派”认为中国根本没有独立的、非历史的神话系统

●疑古学派的“层累增加定律”势必造成中国历史的大片空白

●上古神话是从属并表现着人类史上一个特定文化阶段的符号系统

●原始神话体现了先民们最初的知(而不是无知)

●神话存储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而且具有自身的生成—变形逻辑

●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语句、语义和文化隐义三个层面

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

●从操作上说,本书所采取的分析步骤,大致可以区分为如下几步:

(1)首先将与一个共同母题有关的代表性神话,联结成一个大系统。

(2)用训诂学的方法,扫除理解这个神话系统的语言障碍。

(3)找出这个系统的组合、生成与变形规则。

(4)最后,发现、揭示作为这个神话系统深层结构的文化信息层面。

●原始神话作为一个表征一种原始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涵有:

(1)一组文化信息;

(2)一组语言符号;

(3)一组构成规则;

(4)一组变形规则;

(5)按照(3)(4)的规则操作,而生成一个文化——语句符号集合。

●中国神话的生成和变形具有音义递变规则:

(一)一组文化信息转变成一组象征性意象,成为一个故事。

(二)由口头讲述的故事(传说),转变成一组古典文献的记载。

(三)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单体汉字作为音意符号的特殊表达功能,因而在记录故事和转述故事时,就发生了大量的同(近)音异字现象。其结果是,每一个新的同音异体字,都把自己的义素汇加于这个神话的原有语义系统之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语义层面上的变异和歧义。

以上这个规则,我们称作中国神话的音义递变规则,这是把握中国神话结构变型规律的一项主要规则。

音义递变规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神话变形的一般规律。

●所谓“训诂”,其实就是汉语独特的语音学和语义学体系

●汉字是兼具表音和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

●文字歧异造成了后人研究古代文献的最大障碍

●古人需要写假借字的情况大体有三种:

(1)根本没有本字,不得不用同音或近音字作假借。

(2)本字晚出,写书时尚无。所以写书人不得不以同音或近音字作假借。

(3)原有本字,但仍写同音或近音字为假借。(在古籍中,以最后一种情况为最多。)

●归纳古代文献中运用假借的通则,基本上有四项:

(1)同音字可相借;

(2)双声(声母相同)字可相借;

(3)叠韵(韵母相同)字可相借;

(4)合音字(两音可拼为一字,或一音可拆分为二字)可相借。

●克服古代文献释读障碍的唯一工具,只能是古人所创造的训诂学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不仅阐述了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总结了中国古典神话变形的一般规律,归纳了中国神话的音义递变规则,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根本原理,而且,事实上也指出了一条通向中国古代文献“语词密林”的探溯之路。这就是古典汉学——朴学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工具,对于研究华夏历史和远古文化具有普遍性的伟大的方法论意义。问题在于,对于朴学学术的工具学意义,尚有待于现代中国人的重新认识和学习继承。

何新在本文补记中说:“我在写本书时,虽然已经从体系上对《古史辨》派作了根本性的反叛。但在方法上尚未对其进行反思和怀疑。对其学派对二十世纪史学的负面影响,亦缺乏批判性认识。我在新版序中,已表明我对这些问题的新认识。”关于“古史辨派”的批判,参阅何新《我研究上古文明的目的是“寻根”》一文及本书后列的内容提要。该文系《诸神的起源》1996年新版序言(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文史新考》(十四篇)目录(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十四篇文史新考附录于《诸神的起源》。)

目录:

一、马王堆帛画新释

二、少数民族风俗中的生殖神崇拜

三、钟馗考

四、论五行说的来源

五、“儒”的由来与演变

六、史官演变考

七、释“乾坤”

八、《尚书》“五行三正”解

九、“道德”诂义·再释德

十、“中国”一名的由来及其古代涵义

十一、说“士”

十二、训诂与六书

十三、邹衍考

十四、释“仁”

编者按:

这一系列考证短文,1984—1985年大部分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年间,何新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任编辑,曾主持发表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此文钱先生拒收稿费,遂慨然将此费用用以资助编辑部中一工作人员的学费。这一时期,何新与钱钟书先生在学术上多有过从往还。钱曾函邀何新到家长谈,这在不喜社交活动的钱先生也是不多见的。何新在评述陈寅恪学术时曾说:“陈氏有时考证的问题较小,但关系却很大,以小见大正是陈氏治史的卓识之处。”(《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而何新这一系列考证,篇幅虽然短小,但所考索之问题,却绝非小焉者,可谓所关至大。当年钱钟书先生称赞何新的训诂研究曰“时发新谛,益智开窍”,盖当指这一时期。

《马王堆帛画新释》(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马王堆帛画形象地绘写了秦汉时代中国人的神话和宗教思想

●帛画可分作天界(上)、人界(中)、地下世界(下)三层

●地下界象征死亡和过去,人间象征现实,天界则象征未来

●主司三界之最高神就是帛画最上方龙身蟠踞的伏羲—黄帝

●乘飞龙、手捧月之女神就是常仪—嫦娥,亦即女娲

●伏羲右方有太阳,太阳之中有乌鸦,下有龙和开花“若木”

●若木即是扶桑,龙为驾日工具,扶桑隐藏着八个太阳

●扶桑八阳与天上一阳和太阳神伏羲相并正好为十只太阳

●伏羲之下骑纹身怪马、牵绳系巨铎之二神为大司命和少司命

●《山海经》和《逸周书》所记之“文马”即非洲草原斑马

●天堂与人世分界之处的天门守卫者即后世之门神和“帝阍”

●天门之下的怪形神鸟为飞廉,是凤鸟、吉量(麒麟)的混合物

●土伯身下的羊角怪兽即《韩非子》和《吕览》所说的“商羊”

●商羊或记作“望羊”、“坟羊”、“常羊”、“夷羊”、“冥羊”,音转即为“方良”、“罔两”、“魍魉”

●《史记》引俗谚有“狠如羊”的说法;远古风俗中有以羊作占验和裁决神判一说,即所谓“神羊决狱”

●墓主贵妇在众神导引之下升入天界,故此图可名之为《导引升天图》

●以导引升天为母题的帛画已出土多幅,于死者之棺部覆盖画图乃是古代一种丧葬招魂之风俗

●古代丧葬招魂之礼分建明旌、招旗呼喊和绘摹死者形相于旌旗三步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文是《诸神的起源》出版之前所发表的一篇文史考证。何新根据古代丧葬风俗记载,结合自己对古典神话的研究,对马王堆帛画作出了独特解释。在本文中,作者已经指出了商羊有“望羊”、“坟羊”、“常羊”等别名,音转为“方良”、“罔两”、“魍魉”,商羊与殷商族宗教具有神秘性关系。但尚未意识到这种土怪“坟羊”、“商羊”和能决狱的“神羊”与大型爬行动物的关系。

通过后续研究,何新乃揭示了“坟羊”、“商羊”其实正是潜水穴居的神秘猛兽——鳄鱼。只是由于鳄鱼在先秦时期已经绝迹于中国北部,古人还未认识到,这种常见于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饰而“狠如羊”之怪物,就是凶猛的杀兽大鳄鱼。何新对“商羊”问题的解决,表明了这种由语源训诂入手,结合古宗教学、古气象学和古动物学的综合性考古,往往可得出符合逻辑和事实的结论。故何新对龙凤问题的研究,由“坟羊”、“商羊”、“土怪”而云神、风神,而鳄鱼、鸵鸟,是呈现一种水到渠成的认识过程的。

《少数民族风俗中的生殖神崇拜》(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纳西族的最高保护神是“那蹄”——生育女神

●古代民族崇拜之灵石多具有乳房或女阴的象征意义

●女性生殖器和男女媾和形象在原始宗教中占有突出地位

●台湾摩梭族人仍保留相当完整的石祖崇拜仪式

●古代的生殖崇拜风俗大量存在于中外民族学材料中

●起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农业神正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社稷神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当是《生殖神崇拜与阴阳哲学的起源》的先导之作。

《钟馗考》(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魏晋以后传名之钟馗实乃殷商著名巫相“仲傀”传说之变形

●钟馗之名及传说非始于唐代,沈括《梦溪笔谈》已明言之

●顾炎武以器名转为人名训“终葵”为“钟馗”是极谬之说

●魏晋以前故典实绝无“终葵”或“椎”可驱鬼辟邪之记载

●钟馗非物名,本来即是人名,而其名与椎或终葵了不相干

●钟馗即是商汤时代与巫咸、伊尹、老彭诸神巫齐名之仲傀

●商人事鬼,凡政官亦皆兼巫祝灵保祭神之职

●南方吞鬼之“雄虺”和北方食魅之“雄伯”实应同为一物

●“雄虺九首”,九首合文为馗字。钟馗实乃仲傀—仲虺—雄虺之变名

●司天九部神鬼及帝囿之“神陆吾”应是“神荼”之音转

●郁垒即中垒之变称,所谓郁垒,实是仲傀与雄虺传说之又一变形

●钟馗啖鬼故事始本于商代驱鬼巫相仲傀,音变为仲虺,再演变为雄虺、雄伯、郁垒、中垒以至雄虺九首之传说,由驱鬼之巫变为食鬼之怪兽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钟馗故事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神话。何新通过语言训诂,饶有兴味地揭开这个神话的真相。在本文中,何新已指出“虺”是古神话中的一种怪蛇。但此时何新还未认识到这种巨虺,其实就是大型爬行动物鳄鱼。这个问题,后来在他对龙神话的深入研究中获得了解决。

《论五行说的来源》(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此文即《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原载于《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后以《五行说来源新探》为题,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古代典籍未曾保存关于“五行说”可征信的原始资料

●现存古代典籍关于五行说的理论枝蔓横生、芜杂混乱

●古人关于五行说法皆本“五”数而立说

●各种关于五行附会之谈均是“五”数崇拜母题的变体

●神秘数字崇拜是人类原始文化与宗教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五行说植根于五数崇拜,必起源于流行五数崇拜观念的民族和时代

●五、无音通,均有极意。易数中“五”为天地之数

●筹算发明于周人,周代的五数崇拜是五行观念的来源之一

●思孟据五数崇拜神秘观念构建五常学说,荀子反迷信而批判之

●五行说与东周五帝神崇拜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

●五帝神崇拜源于五方神崇拜;后者是殷商四方神崇拜的发展

●甲骨卜辞中四方位各有专名,四方来风也有专名且得到祭祀

●四方与四方风实际组成了古人所祭祀的八位神

●卜辞无四季之名,可从殷商人的四方神名中得到解释

●《尧典》一书非后人伪造,而是取材于史官代代传授的观象经验

●自然季节与农业季节相区分,商人称四时之名实与周人不同

●四方神转化为四帝,晚周以五数注入四帝系统,由此演出五帝观念

●五方五帝观念之形成,必待二十八宿与北极(中宫)观念确定以后

●殷商人多次迁徙,说明他们并没有地之中土观念

●五宫五方五帝概念的出现为五行理论准备了宗教神学条件

●春秋时期出现的五材观念则为五行学说提供了哲学的条件

●五材学说来自对物态转化的经验观察,其根源与冶金术有关

●西周以后金属冶炼过程失去神秘性,而形成物相转化的形上观念

●金木水火土脱去具体内容,变为五种物质形态的抽象分类符号:

金——金属物

木——有机动植物

水——无机物

火——液态物

土——固态物

●张华《博物志》记载了五行循环理论的真义

●从来源上看五行的相生说应先出于五行相胜说

●古印度四大种子说的抽象程度高于中国五行说

●诸子百家各有对“五行”论的独特解释和运用

●邹衍学术使五行学说成为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神哲学体系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文内容提要参看本书《五行说来源新探》(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儒”的由来与演变》(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前于孔子的上古典籍中未见“儒”之名称及儒士记载

●“儒”的名源以及来源问题是古代文化史中的一大疑案

●章太炎未能解答“儒”名来源及何以兼有三种涵义问题

●胡适引《说文》训“儒”为柔弱、懦弱,实乃出于臆测之谈

●“柔弱”与“术士”两个语义并无逻辑的必然关联

●儒训柔弱,乃古人以“儒”“偄”形近致混并讹用的结果

●儒字本形作“需”(音亦从之),而需字本训无柔弱之义

●周代社会中,“胥”是乡族基层官吏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职官

●“胥”乃是主持乡闾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而集诸任于一身的一种重要人物

●胥、需音近通转,《周礼》所记“小胥”、“大胥”之“胥”,即后世的“小儒”、“大儒”和“师儒”

●胥是商周时代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

●孔子年轻时代出身于这种主持乡闾宗教礼乐之“胥”吏阶层

●孔子博学多知、诲人不倦,正符合“胥有才智之称”的语义

●孔子创立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需)的文化

●儒、需、胥、须诸字,在古代典籍中均音义连通

●商代的需和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之前身

●“儒冠”“儒服”的特征是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胥乃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美称

●《周礼?天官》所记之“儒”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

●《汉书?艺文志》所谓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亦非无根之谈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史官演变考》(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上古史职之初设,本非记事之官

●甲骨文中史、吏同字,史之本音实当读“吏”,吏、令声转相通

●商周史官本为施令使民之官,而制令书命之官则称“尹”

●尹、史同为令官,一为制令之官(尹),一为执令之官(使)

●尹、史二者分工近同,故典籍中尹、史常可互称(史佚、尹佚)

●周代大史乃司天、掌历法、兼主占星、占日、授时之官

●司马迁著《史记》之目的,亦正循古代大史官之本职

●史职本为令官,作册诸内史则记掌政令之官

●内史居王之右,掌记王言,所录诸册命政令之汇编,即为《尚书》

●大史主司天象、历法、授时,兼主天文星象占验,职掌记录天象,并附记四季大事(以天变验人事),此种记录,即成《春秋》

●卜辞、《春秋》辞例结构近同,周代太史之职实与殷商卜龟贞人之职相近

●《史记》之划时代意义,正因其乃是第一部由史官著成,却并非属于占星术,而以记述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活动,并以人物为中心之大著作

●后世御史演为有批评讽谏之权的言官,仍属大史作为天官职能之演变

●由使令之吏,演为天官又演为记事之史,由人间走到天上,复由天上走回人间,此即上古史官之演变过程

●钲、铎、铙、镯、铃均为国家有事时,振之以召集军队与族众的手执敲打响器

●《说文》训史“从又持中”,中、正、钲音转,钲即令钲,乃商周时代召集军旅及聚众传达王令之器具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这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史学考据论文。此文考溯了上古史官一职的本源和演变过程,正如释儒一篇,解决了“吏——史”之所以为史的语言学问题。按《大戴礼》所谓颛顼“执中而获天下”,如何新所考,此所执之中为令铎,后衍生出命令、号令、令旨、指令、指针、标准等涵义,似即今语“折中”、“执衷”、“莫衷一是”等词之本源。

《释“乾坤”》(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

●乾古音读幹,繁文作斡,斡古音读管,乾—幹—斡以形音相近致讹

●斡者,旋转之物,斡古读管,管、旋、玄、圜、还、乾诸字叠韵相通

●夜空幽深不可测,故“玄”字兼有幽黑、深远之意义

●屈原《天问》“九重天”之天盖观念,实与对行星运动之观察有关

●玄者旋也,黄者广也,“天地玄黄”乃古人之熟语,即天旋地广之义

●川、顺、坤古音通假,昆、畎、甽音通,“川”有陆地原野之义,故坤、川皆有土地之训义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应与《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释“乾”、“坤”》(《何新论易经》下卷)两文参读。按古人有天地一体宇宙观念,则“天地玄黄”,似亦可释为“天地旋圜”。又,玄,旋也,圆也,远也。黄,广也,晃也,光也。如何新所考,黄、皇、光音通,黄帝本义为皇帝即光帝——太阳神。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语,是古人以天地、太阳为宇宙本体而并称,遂成流行之熟语。

《<尚书>“五行三正”解》(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尚书》“五行三正”四字真义,历来聚讼纷纭淹昧不明

●五行即古之五教、五伦、五典

●三正即是三政,亦即三礼——古人对天神、地祇、人鬼之三大祭祀

●五教乃维系古代宗法制度的五根伦理支柱,故称“五行”

●正、政相通,古人以祭祀为国之大政,故称三礼为三正(政)

●可知“五行三正”,实皆古之礼教也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道德诂义?再释德》(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道德乃中国古代思想极重要之范畴,考其初义,皆与行路有关

●据《荀子》、《尔雅》之训释,道之本义,道路也

●引申言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训取)

●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

●甲骨文中“德”之本字从直从行,形近于“循”

●直、陟同字,古音读如德、得;徝即德之初文,正直即德之初义

●置音从直,德、直二字古相通;《庄子》“以德为循”尚存古义

●循字本义存于晚出之“巡”,其字形于西周金文演为“德”,战国古文演变为“悳”(音德),其义亦大变

●德之初义在殷商本为巡视或正视而行,周代引申、转义为正直善美心性之称

●德字语义变化,与商周之际文化宗教思想之激变有关

●“道德”二字连称,经典中最早见于战国末叶之《易系辞》

●“道德”语源皆取义于行路,周代方演变为衡量人事行为之价值观念

●“德行”实即“循行”、“顺行”;反德即曰“逆”、曰“曲”、曰“悖”

●正直之行曰“循”,正直之心曰“德”;乃由动词转作名词

●“同心同德”(《尚书》)、“异姓则异德”(《国语》),应训德为循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先秦史专家斯维至老先生曾就“道德”涵义问题,撰写《说德》一文(原载于《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何新读斯文后,乃写《辨“德”》、《再辨“德”》两篇反驳其说,亦发表于《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何新认为: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人文杂志》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份双月刊。是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斯维至则是宗师王国维“两重证据法”而曾受到蒙文通、徐中舒两先生赏识和推荐,并且在海内外史学界颇具名望的的前辈学者。何新撰文批驳其说,正当青年时代,颇有睥睨权威而上门挑战史学主流之意态。

斯维至曾担任《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三卷先秦史主编,并撰写了其中的《西周史》。他还曾在《殷代风之神话》(1948年)一文中提出殷代凤为风神,即飞廉之说。但这仅解决了楚辞“飞廉”之来源,却仍未揭开凤鸟即是鸵鸟之真相。

《“中国”一名的由来及其古代涵义》(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先秦典籍中,“中国”一名多指诸夏之邦的中国

●秦汉以前,“中国”一名已成为华夏民族和地区的专称

●中国之初义为中央之城,进而演变为中都、中邦、中州

●位于中央之区的中国的概念,最后成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诸夏族的国号

●“中国”国号实际显示着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自豪感

●中国名号表明了先秦时代诸夏族在民族、文化以及地理上的一种认同感

●古代“中国”在先秦是指黄河中下游至江淮地区的中原地域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可参读于何新《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一文中对古华夏民族的起源以及华夏一名由来的讨论。

《说“士”》(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谓士有男子之义而释其形为男根者,纯出臆想殊不足信

●“士”字之形与古义仍存于今本《说文解字》中

●孔子“推十合一曰士”之说,即释其字形不误之论

●什伍即士伍,士实即什之本字,正与孔子之说相参证

●什伍之名,实为概括商周两种军制之泛称

●军人皆男子,“士”乃引申为男子之称

●士者,史也。《说文》训士乃声训,事、史在甲骨文中音形义互通

●士当作史,言史吏为行政执法者

●士本武士、武职小吏,而后与史音义相通,遂为一切文武士及其补员之泛称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应与《史官演变考》一文参读。

《训诂与六书》(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训诂学是汉语独特的语音学和语义学体系

●所谓训诂,训就是训治、整理。诂就是古言、古义。探索、整理古代语言意义的学术就是训诂学

●“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保氏》,六书细目始见于刘歆《七略》

●刘歆认为六书是古人造字的基本方法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修正了刘歆关于六书的说法

●许慎认为六书是古人构造汉字系统的六项基本规则

●许慎的权威定义二千年来几乎从未受到根本性怀疑

●六书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结构:⑴造字的方法;⑵用字的方法。

●六书的基本功能:

⑴象形——即以摹写物象外形的方式,创制一个表达词语的符号;所以象形其实就是绘画。

⑵指事——即在已有的象形符号上,强调某一特征,使之成为一个表示新意义的符号。

⑶会意——即把几个有关的象形符号组合为一个新记号。

⑷形声——借用一个原有符号的读音,添加一个象形符号作为偏旁,从而组合为一个新记号。

⑸转注——就是在已有的一个旧符号内,注入某种新的义项(如考、老)。

⑹假借——所谓假借,以今天的观点看,其实就是写别字。其原因是,古代写书人掌握的词汇往往不够多,所以大量借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由于这种用字在古人中曾作为一种通行的规则,所以古人并不把别字看作写错字

●从功能上看,前四书是古人构造汉字系统的操作规则,是建立在象形符号基础上的造字方法。

●转注和假借不产生新的符号,并不是构造汉字的方法,而是汉字的两种使用方法

●转注实际上也是一种假借。转注与假借的区别在于,“转注是假借一个旧符号表达一种新的意项。而假借则是借一个同音的符号来表达一种读音”

●古人需要写假借字的情况可归纳为三种:

⑴根本没有本字,不得不用同音或近音字作假借。

⑵本字晚出,写书时尚无。所以写书人不得不写同音或近音字作假借。

⑶原有本字,但仍写同音或近音字为假借。(在古籍中,以最后一种情况为最多)

●古代文献中运用假借的四项基本规则:

⑴同音字可相借。

⑵双声(声母相同)字可相借。

⑶叠韵(韵母相同)字可相借。

⑷合音字(两音可拼为一字,或一音可拆开为二字)可相借。

双声叠韵字之所以可以作假借字,是因为读音相近。而合音字之所以可以作为假借字,是因为它们的快连读(即反切)可以拼成一个同音字。

●训诂学是一种“审辩文字的形、声、义及其相互关系,循音探义,因文求义,以古音求古义,打破借字追索本义”的语言分析学或文献解释学。

●训诂学是用以考释中国古典神话系统和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操作方法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是何新在研究传统训诂学和对古代文献解读进行了大量实践之后,所撰写的一篇语言学论文,是何新训诂考古的经验之谈。通过对传统六书结构和功能的分析,颠覆了许慎的权威定义,对训诂学作出了新颖的解释。这是一篇既开拓学术区宇又示人以轨矩的重要之作。理解了此文阐述的训诂学涵义后,有助于阅读何新一系列神话研究和国学经典考释著作。

《邹衍考》(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邹衍是先秦思想界一位重要而又神秘之人物

●邹衍是一个伟大的探索宇宙问题的思想家

●《史记》记载了邹衍在当时社会的巨大名望

●邹衍是战国后期“方仙道”的一位著名巫师

●荀子去齐是因为不容于邹衍门徒的禨祥学说

●战国末叶的“方仙道”有齐派、燕派之分

●游说秦始皇渡海求仙的齐国方士皆邹子门徒

●民间文学的“六月雪”故事原型在邹衍事迹中

●后世修仙隐居于山间石洞盖源于邹衍之碣石室

●邹鲁乃礼乐之邦,邹衍年轻时曾从学于儒家

●战国儒道不行,邹衍弃儒术后曾东游海滨

●阴阳两大神系,本是东夷土著的一种原始宗教

●邹衍吸收了东夷原始宗教的阴阳二元神道观念

●邹子以方仙道巫术作为推行其独特学说之工具

●邹衍著作不传,秦汉人所著书中多有邹子观念

●邹衍不仅是巫师和预言家,而且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术士

●邹衍是一位具有综合能力和丰富想象力的思想家

●邹衍阴阳五德(行)学说影响和改造了汉代儒家

●汉初黄老之术实际是邹衍学术与道家学术的结合

●东汉末期的天师道教之起源亦与方仙道教有关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本篇应与《神秘数字——八卦与九宫》、《五方帝与五佐神》、《论五行说的来源》三文参读。

《释“仁”》(收入《诸神的起源》附录《文史新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仁字在古代是人字的重文,即“人人”二字的合写

●“仁”之古义即“人人”——即要以人之道对待人

●仁是人字重文,并且音义相通,因此二者自可通用

●仁、人、夷三字古代同音、同形,并且可相通假

●仁、人、夷三字混用根源于商周史上的夷夏冲突

●夷、尾古音同,商人及东夷族有头上配以羽饰或拖饰之风俗,此乃周人悉贱称之为尾—夷(“拖辫子人”)之原因

●人夷的称号之分,反映了古代东、西两大系民族的冲突和斗争

●《诗经?大东》反映了古代东方民族的自尊观念和感情

●周民族用以在文化上与东方民族的“仁”相抗衡的观念是“文”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至此,《诸神的起源》全书之内容提要编撰完毕。

我认为,此书不应当作一部纯神话学著作来阅读,而应看作是一部包涵神话、宗教、哲学、历史、天文、历法、人类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著作。该书书名之副题也表明了这并非是一本单纯的神话学考证。

《诸神的起源》出版后,所以受到国内学术界的瞩目,不仅因为这是一部继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之后的名作,而且因其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并且均提出了新观点新见解,不少论点富于挑战性和颠覆性,因此而受到学术宗派守旧者之排斥、批判,原是不足为奇的。诚然,《诸神的起源》所得出的诸多结论,也并非完全正确。作者也从未以“终极真理”自居。在后续的许多研究中,何新对若干结论,也不断作了反思、修订以至修正。例如龙凤问题、五行问题、八卦问题等。总体上看,《诸神的起源》绝大多数观点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所当注意的是,此书所开创的古学研究方法,乃具有划时代性之意义。这是何新能够源源不断推出史学、国学新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序言(1985年8月6日记,1986年10月改。收入《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书的目的是,以研究中国上古太阳神崇拜的问题为主纲,初步地,但也力求系统地探求和追溯中国原始神话、宗教以及一些基本哲学观念的起源。

●太阳神崇拜是远古时代遍及各大文明区的一种原始宗教形态

●中国古代用于天神人君的最尊贵称呼多与太阳神信仰有关

●华夏民族始祖伏羲、黄帝其初义是太阳神的称号

●现代人类学的文化发展多元论和价值相对主义观点

●本书不采用单线性的宗教发展模式

●泛灵论观念并不是20世纪人类学中图腾制理论的精义所在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有精装、平装两个版本。其前身即1986年三联版《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第2次印刷时收入何新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开放丛书?思想文化系列”。《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是《诸神的起源》的第2个版本。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则是第3个版本。

据第一、二版序言,何新曾计划撰著《古礼新探》一书,从现代文化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观点,全面地探索和解释中国古代礼教和礼教文化的起源。这篇序言的注释中说:“这本受到许多读者关注的书,已于最近结稿,定名为《图腾制度与远古中国社会》,将于近期交付出版。”那么,根据《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第1版的出版时间,这本《图腾制度与远古中国社会》大约应完稿于1988年6—7月份。但此后,这本《古礼新探》始终未出版。

何新在本篇序言中说:

“图腾这个概念是近年来经常被人们热衷地引用的外来概念之一。但在本书中,我们却尽可能慎重地避免过多涉及这个概念。这不是因为我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图腾制度,而是因为我意识到,许多国内学者在研究远古文化时,往往不加批判地引用“图腾”这个概念来解释中国的某些文化现象——如文身现象,龙、凤、龟、麟崇拜等。但是我以为传统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图腾的许多观念和说法,实际上多是相当可疑的。图腾理论在西方人类学中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弗雷泽、杜尔克姆的著作(《金枝》、《澳大利亚宗教生活的原始图腾体系》、《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和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图腾与禁忌》)。毋庸置疑,这几位思想家的著作,在人类学史和人类精神现象学的历史上,都自有其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但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对“图腾崇拜”的知识,却往往只限于所谓特殊性的“动植物崇拜”这样一种了解,而这实际上只是来自19世纪泰勒的泛灵论观念,却并不是20世纪人类学中图腾制理论的精义所在。在杜尔克姆和弗洛伊德看来,图腾神和图腾制度,不仅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某种符号性象征物,更具有作为婚姻组织标志符号的社会学功能。把图腾看做文化符号和分类符号的观点,也影响了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理论。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20世纪人类学中文化历史学派的如下观点,他们指出,在许多保持着原始文化的部族中,并不存在社团图腾或个人图腾,也不存在性别图腾或禁婚图腾。要了解图腾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参考吉普的《图腾制真相》(1920)一书。在此书中,他描述了40余种不同的图腾制理论。而20世纪40年代戈德维瑟的著作(《图腾制的分析研究》)甚至认为,19世纪人类学者认为图腾是原始文化普遍阶段的观点已完全过时了。由于图腾问题的这种复杂性,加之我们目前对于中国古代真正的图腾制度所掌握的实物材料和文献材料又是如此之少,所以我尽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本书中却还是尽可能不过多地涉及之——我认为这个问题尚有待于作更深入更周密的研究。”

——这也许就是《古礼新探》没有出版的主要原因了。

《扶桑神话与日本民族起源——<山海经>中远古神话的新发现》(本文写于1986年。原载《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4—5期。收入《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本文作者近年来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研究,特别是对《山海经》的研究,发现《山海经》中有关扶桑的记载远比《梁书》扶桑记为早。并认为早在远古时代,中、日便在地理上有密切的交通,帝尧时代就有大陆移民奔赴日本探寻日所出处;《山海经》并非关于“神话巫术”的荒诞之作,乃是上古中国人根据实地经验或旅行者的口述传说,而编述的一部关于远古山川海陆情况以及地理、人文、氏族、物产情况的很有信实性的著作。对其价值,值得给予重新评估。

【何新导言】

扶桑,是中国远古传说中一棵与太阳有关的神木。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记载,日本岛上古代列国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称的国名或族名。但中日之间建立关系,根据正史(《汉书》、《三国志》)的记录,目前所知不早于汉代。然而,扶桑神话的产生却很早,在《山海经》中记述尤多。

我最近对《山海经》以及中国古代东方的史地情况作了一些考察,结果,获得了一些意外的发现。由此,不仅可以确证中国古代之所谓“扶桑”的神话,与日本的富士山信仰有关,而且可以断定《山海经》中“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两章,所记内容基本是远古时代日本海和日本列岛的地理、氏族、人文情况。令人惊异的是,其中多数记述,竟可以与汉、唐、明以下关于日本的信史相参证,还可以与日本海及日本列岛周围的地理情况相参证。由此,我们可以对日本文化起源、日本民族史以及中日文化和关系史,对《山海经》的史地文献价值,以至远古华夏人的海地观念、地学知识,都获得某种新的认识。

目录:

一、关于扶桑国的论争

二、扶桑、富士与黑齿国

三、大人国、小人国、毛人国与阿伊努(Ainu)人

四、“汤谷”与火山

五、扶桑木与“日本”的命名

六、扶桑神木的真相

【内容提要】

●“扶桑”的地望所在是历史上遗留下的一个远古地理之谜

●体质人类学和文化遗存材料未可用做支持扶桑地在美洲的证据

●富士山地位相当于中国之泰山,是日本民族崇奉的宗教性神山

●《山海经》所记载的扶桑位于“黑齿(国)”的北部

●古文献确曾记载过一个“黑齿国”,其地望就在日本列岛上

●黑齿人被认为是帝俊的子孙,此族人据说与姜太公族同姓

●东晋学者郭璞指出黑齿国与古日本(“倭国”)具有密切关系

●倭奴实际就是日本本土的古老居民阿伊奴人——Ainu的转音

●所谓黑齿国位置应在日本本州岛的东南部,富土山则在其北侧

●古代日本贵族中曾普遍流行以染牙成黑齿为贵的特殊风俗

●所谓“毛人”(北狄之一种)也与日本列岛的古代居民有关

●阿伊努人人种体型与北美印地安人接近,是日本列岛上的土著人种

●赖肖尔指出阿伊努人后来逐渐地被日本民族的主体所征服和同化

●史书证明在古史中确实也有在日本列岛周围有小人国存在的记录

●斯威夫特名著《格列佛游记》幻想原型也许出自东方的《山海经》

●神话传说暗示了远古中国文明与日本文明具有深刻历史关系

●中国古籍中所传说的海中大壑竟是完全真实的著名“日本大海沟”

●《山海经》所记载太阳所出之地的几处神山都在日本列岛上

●“巨陵”其实就是享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的飞弹山脉

●“沃焦”真相是古代旅行者对日本列岛火山形态的夸张性描写

●近代西方对台湾的称呼“福摩萨”语源实际也是“扶桑”的转语

●中国传说“扶桑”出于日本可以理解“日本”命名的由来

●以“日本”为名寓有太阳、太阳树本根之意,反映着上古时中国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种宇宙结构观念

●扶桑日出神话起源于远古人类对于富士火山大喷发的观察和描绘

●创生太阳的“汤谷”并非温泉而是自火山口滚滚喷涌而出的熔岩

●远古人们认为火山喷发和熔岩现象是日月星辰等光明物体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日本之间在地理上已经有密切交通

●远古中国人对于日本海域的地理人文情况,早已相当熟悉

●古倭人、吴人与先秦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族和以龙为图腾的太昊族,均具有深刻关系

●帝尧时代羲部族向“隅夷”的远征,是中国史籍中关于远古大陆移民,奔赴日本探寻日所出处的一项最早文字记录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本文和《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九歌>十神奥秘的揭破》三篇,是何新神话考古学的四大经典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