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新:麒麟考

(2012-05-02 10:42:08)
标签:

杂谈

何新:麒麟考  

【本文摘录何新<孔子年谱长编>2012版】
  • 何新:麒麟考
  • 麒麟——中国麋鹿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麒"或"麟”,语变或称"吉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动物。
传说麒麟是一种仁兽、瑞兽。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
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荀子》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
“有毛之虫三百六十,以麟为之长。”“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原型由鹿演化而来。
因此,在明代,人们曾把来自非洲的长颈鹿称作“骐麟。”但是长颈鹿非中国古有之动物。

[永乐十二年(1414),郑和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回两只东非进贡的长颈鹿,贡奉以为这就是麒麟。永乐帝以此祥瑞。

或曰当时阿拉伯语言中美鹿叫 giri,“麒麟”即作为 giri 的音译。]

与龙凤一样,麒麟其实并非一种虚拟动物。麒麟之得名,其实是“吉鹿”的转语。根据古代传说分析,麒麟乃是鹿类中较为特异的一种,具有“麋身、牛尾、马蹄、鳞身、独角、黄色”的特征。这种神异动物的原型,我以为应就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鹿种——麋鹿,俗称“四不像”。

麋鹿——“四不像”是我国的特有动物,也是与大熊猫齐名的世界上稀有的珍兽。
麋鹿。拉丁名: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David’s deer。属鹿科:Cervidae,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特产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大型鹿类。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颈似骆驼,俗称“四不像”。它体长约2米,肩高可达1.3米。尾长,尾端下垂到脚踝;冬毛长呈灰棕色,夏毛红棕色,颈部有1条黑褐色纵纹延伸到体背前部,颈下有黑褐色长毛。
雌鹿无角,雄性有角,角枝形态十分特殊,没有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角分两支,每支2杈,每杈又分一些小杈。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角支次级的分叉更为复杂些。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类长得多,可达65厘米,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末端生有丛毛。
麋鹿性喜水,善游泳。由于趾蹄宽大,侧蹄亦能着地,适于在雪地和泥泞地上活动。以青草、树叶、水生植物为食。6~8月发情。怀孕期约10个月,次年5月左右产仔。

清《黑龙江外纪》(卷八)记:“四不像,亦鹿类。俄伦春役之如牛马,有事哨之则来,舐以盐则去,部人赖之,不杀也。国语谓之‘俄伦布呼’,而《异域录》称之为‘角鹿’。尝见《清文汇书》云:‘四不像,牝、牡皆有角。’则称角鹿不为无本。土人饲以石花,即苔也。”
按所谓“角鹿”之双声连绵词,正是“吉鹿”或麒麟。
据科学家从出土的化石考证,“四不像”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和中原的沼泽低洼地区,而到了明清时期,开始从野外绝灭。最后一群“四不像”被保留在北京城南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到了清朝末年仅剩百余只。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一次骑马考察京郊农村时来到了“南海子”,偶然发现了围墙里的“四不像”,翌年他将一对“四不像”运往巴黎。此后,又有一些“四不像”先后被运往欧洲一些国家。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子”围场的“四不像”被抢、杀,洗劫一空,从此“四不像”在我国销声匿迹。
在海外,英国乌邦寺庄园把来自中国的“四不像”豢养起来,繁衍生息,1981年,我国派出科学代表团前往乌邦寺庄园考察“四不像”。1985年8月,由英国提供的22头麋鹿重返故乡,它的身影才又重现中国。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过千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君“西狩获麟”,孔子为之感伤而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为之做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君“西狩获麟”,孔子为之感伤而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为之做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附注:
《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试面,涕沾袍。……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八“哀十四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