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年关,悲观主义滚滚而来
(2010-12-11 00:49:05)
标签:
杂谈 |
- 标题:Asian economies: Importing pessimism | The Economist
- 来源: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679675?story_id=17679675
-
原文作者:
economist -
原文日期:
2010-12-10
中国的沃尔玛超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这些超市出售活生生的鳖和蟾蜍。它会因其员工加入工会而欣喜不已。在南部城市昆明,沃尔玛公司有6家超市。与其几个竞争对手一样,沃尔玛公司目前必须提前48个小时上报和说明任何提价。
这种价格控制是中国应对通胀非常规手段的一部分,目前的年通胀率逾4%。上涨的物价也在令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紧张不安。该地区的决策者仍然担心重蹈2008年秋季金融危机爆发的覆辙。但是更大的威胁是当年春季和夏季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情况再次出现。
在印度(沃尔玛受制于批发的合资企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越南,全年都在与通货膨胀作艰苦地斗争。在印度尼西亚,阵地正在快速失守,截止今年11月,消费者价格上涨了6.3%。按照新兴国家的标准来说,其他地方的通胀仍然适度。但是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自6月以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与2007年和2008年农产品的上涨速度不相上下,尽管它们还没有上涨到那么高的价格。根据该地区采购经理人调查制定的汇丰亚洲商业指数显示,当前亚洲(不包括日本)所面临的物价压力至少是10年来最大的。
这种通胀的来源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是恶劣的天气,比如10月中国海南省发生的洪灾,破坏了庄稼,助长了食品价格上涨。其他人认为是一种更富比喻意义的洪流:来自国外的资本洪流或国内的放贷洪流。比如,印度尼西亚央行已经停止出售3月期的债券,渴望收益的外国人一直争先恐后地购买这些债券。它还在考虑重新限制外国人的印尼盾账户,这是为控制资本流动构筑的最新防御工事。尽管通胀率有所攀升,但是央行没有提高利率(该利率已经维持了16个月),唯恐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就这种情况而言,人们对外资的担忧造成的经济危害比外资本身要大。
孟加拉国、越南和印度不愿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已经导致私人信贷的年增长率逾20%。孟加拉国央行在其年中声明中承认:“回想起来,现在的情况似乎是流动性支持的力度有时可能太大了。”在中国,今年的银行新增贷款理应不超过18%(7.5万亿元或1.1亿美元),但是它们似乎可能要超过这个上限了。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政治局表示2011年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今年实施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被解读为2011年的信贷增长可能将只有14%。
野村证券的肖恩‧达比称,亚洲的决策者仍然“对西方的增长恐慌心神不宁”。他们不想重蹈2008年的覆辙,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它们仍然陷在紧缩政策的困境中。但是亚洲经济体恢复正常的速度比其货币政策快得多。新兴亚洲总体而言,工业产量已经赶上历史趋势,几乎好像是大衰退根本没有发生过。尽管美国和欧洲正在向亚洲决策者输送悲观主义,但是它们正在从亚洲工厂进口产品。比如,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第二季度只增长了1.7%,但是其进口增长了33.5%。高盛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贸易累赘”。
汇丰银行的弗雷德里克•诺伊曼
目前库存得到了更好的补充,美国公司可能没有那种购买热情了。高盛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但进口会放缓。这可能会减少亚洲出口的动力,如今其出口可能已经在原地踏步。比如,台湾11月份的出口与1年前相比似乎表现不俗(增长逾五分之一),但是自春季以来,它们有所减少。尽管通胀日益严重,但是随后亚洲的出口可能会升至峰值。如果幸运的话,出口增长将有助于解决通胀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