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潍坊十笏园(山东行摄之十四)

标签:
七言绝句古典诗词潍坊十笏园神州游记随走随拍杂谈 |
分类: 游记诗词 |
七绝
山东潍坊的十笏园建于清光绪11年(1885年),原名“丁家花园”。位于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一处著名的古代袖珍式园林,吸取了中国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将南方园林的秀丽精巧和北方园林的浑厚质朴熔于一炉,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里还曾是潍坊博物馆所在地。
十笏园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此为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池后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辅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它虽建于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筑特点,雨天登楼,窗外一望别有雅趣。“春雨楼”三字由曹鸿勋手书。
主院中的砚香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明代所建。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古色古香;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之句,站在楼上向前望去,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
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东路主体建筑碧云斋原为丁氏居室;
这里还布置了一间婚庆的陈设。
西路主体建筑诵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为丁氏私塾和客房;这是私塾中师者位,后墙高悬孔圣画像及论语联句。
不用说,这就是了弟子们的座位了。
西路的西厢房为“静如山房”。康有为曾在此居住了三个晚上,后写了《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四照亭'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四面环水,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山东行摄系列博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