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肖明超繁荣背后市场真实机会主义市场营销中国市场杂谈 |
市场碎片下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事实上,除掉人们每天都会消费到的必需的快速消费品之外,有很多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繁荣,在这种市场不断被细分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产品的市场,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去分析细分的群体的变化,而不是看总体,其实总体很多时候是不存在,就好像做一款高档的化妆品,如果所有城市的消费者都是其针对的对象,这个总体就会看起来很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高档化妆品只是在一些高级的白领或者一些爱美爱品牌的群体中消费,因此,市场营销人员不得不面对寻找细分群体,定义产品差异化的问题。
消费感性化的尴尬。有非常多的市场都在波动和起伏,甚至有很多市场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是中国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不理性造成的。一般的规律是,一个新的产品刚上市的时候,经常会引来一大群尝试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新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在下降,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善于追逐潮流,但是对于产品的忠诚度并不高,因此一个产品要想让消费者忠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去做。就比如现在的功能饮料的市场,每年饮料厂家都在思考如何抓住新的品类去扩大销售额,但是每年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新品类生命周期不会超过两年,可是我们却依然可以看到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就做一个碳酸饮料,可以在全球占有如此大的市场,产品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却可以做上百年。如何引导消费者的感性消费变成理性依赖这是作为新产品和新品牌必须思考的。
全球化企业的战略路径。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市场份额并不大,比如很多奢侈品的品牌,因此如果我们简单的去复制这些国际品牌的营销思路,最后必定失败。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对于很多国际化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拥有的符号,很多国际企业只要在中国开设分公司,或者设立销售渠道,其在海外的股票市场就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因为很多人都看好中国市场的无穷潜力;但是我们近距离的去看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经营,以及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市场渗透率,却有很多品牌是叫好不叫座,然而对于这些国际化企业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在中国他们打算做长久的生意,暂时的亏损他们还是可以承受的。企业经营的规律和营销的策略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市场营销人员却常常被他们表面化的路径所遮蔽,从而让我们忽略了其真正的战略路径。
机会主义的机理。有很多产品成功,是在于抓住了机会,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就在于抓住了机会,但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本土的品牌,现在剩下的确实寥寥无几,很多品牌已经消失,很多品牌被人收购,尽管这些品牌的创始人都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要做中国杰出的品牌。机会主义依然在很多领域存在,就好像今天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领域,风险投资的高调介入,创业者的大量涌入,让一个本来非常稳健增长的潜力市场在短暂的时间内变得无比的热闹,以至于很多人创业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如何上市之后退出,机会主义的很多规律如果我们要去学习,也容易带来思维上的误差,因为机会主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
市场常常跟企业的经营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捉迷藏,然而,如果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的是透过繁荣去看真实,我们需要分清,哪些营销的成功是机会主义,哪些营销的成功是表面繁荣,哪些营销的成功是真正的精耕细作。
[本博客博文均属博主原创作品,博主版权所有,如有传媒体转载引用,请发邮件到clarkxiao@126.com获得许可,网络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