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肖明超营销创新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
分类: 新营销观察 |
企业营销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人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产品的问题,但是有很多问题,却是因为文化的问题所导致的。特别是当一个消费市场存在非常多的地理差异的时候,对于消费文化的洞察才是企业解决营销问题的关键。就好像中国企业国际化中,遇到更多是文化问题,比如西班牙烧鞋事件、联想国际化中的文化冲突等等。而跨国品牌看起来是产品的胜利,但是本质上却是文化的胜利,比如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星巴克文化。
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去理解一个消费者,就会发现,每个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都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消费者通常都会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表象,第二是消费者的内在价值观,第三则是每个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人。因此,有相同价值观和场景的消费者就会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互动,就带来了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源源不断的需求。从营销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文化因素也正不断地渗透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广告宣传、形象塑造等活动中去。这说明,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产品选择行为,它是有特定文化色彩的个人的一种价值实现方式;消费是不同角色特征群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特定消费的行为符号主要会由角色情景给予具有不同规模性的解释。因此,洞悉消费文化的内涵,使用文化营销的策略,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品牌和增强品牌价值。
深入研究目标群体文化,来开展文化营销,具有以下意义:
塑造目标消费者认可的文化让产品和品牌增加附加价值。耐克鞋总裁所言:将运动精神植入人心,耐克代表的不单是运动鞋,更代表了体育运动,代表了运动精神,运动文化;动感地带塑造的是一种活力的自我的文化,因此青少年群体喜欢动感地带主要来自于“我的地盘是我的”。
用文化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比如,7-Eleven超市在美国针对许多13—18岁的青少年的酗酒习惯导致的溺水、自杀、暴力等开展“反青少年酿酒活动”,在台湾开展“把爱找回来”每年赞助不同的对象,像反雏妓,捐助非洲饥饿儿童等,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
利用文化营销的调适功能,消除或减少这类文化障碍。日本在我国推销汽车时创作出“有朋自远方来,喜乘三菱车”,“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等广告语,成功的扫除了文化障碍,让消费者有亲切感。
从营销战术的角度考虑,文化营销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一是将产品和品牌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或形式营销出去,如艺术品、音像制品、书籍、舞蹈等,这些即是承载了品牌符号的附加产品,也有其目标顾客群的消费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包含着不同客户或顾客不同的需求特点。 二是利用各种文化形式来协助商品的营销,如汽车新品发布会上的时装秀、歌星现场表演、背景音乐的播放、背板上布置的名画等等; 三是考虑作为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下的营销,如对中学生的营销,那就应该考虑中生的价值观、语言、知识等非物质文化。四是为了塑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和销售的文化而营销,这里的文化可以是包括品牌形象、品牌内涵、品牌忠诚、独文化等多种元素,将使品牌的拥有者在与其他厂商竞争中获得其社群的支持,从而处于优势,比如百事可乐在年轻人中,塑造的品牌形象就一直比可口可乐要酷,这种酷文化本身也是品牌的一种区隔。
文化营销理念的实质在于,从客户中心意识出发,充分考虑客户的价值和文化需求,运用文化力量去实现企业营销战略。在营销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客户的文化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和自身产品定位,结合客户的文化需求主动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进行文化渗透,以满足客户在精神上的追求、文化上的需求和追求自我发展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本博客博文均属博主原创作品,博主版权所有,如有传统媒体转载引用,请发邮件到clarkxiao@126.com获得许可,网络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