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肖明超新媒体广告价值新媒体价值大众化新媒体 |
分类: 新媒体研究 |
第一,新媒体的定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海鹰教授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提出的观点是新媒体的定义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互联网在今天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新媒体,他的依据是互联网对于受众和广告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因此新媒体就是“新近出现的媒体”;而一个广告公司的代表则认为,凡是利用新的表现形式来帮助传播品牌的载体都应该纳入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的模糊本身就说明了新媒体目前还并非占据了一个主流的位置,这对于新媒体来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做;事实上,广义的新媒体,那就是除掉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之外的其它传播形式的媒体,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在受众群体和内容表现形式上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差别。
第二,新媒体如何证明自己真正的价值。日本博报堂媒介本部的本部长关田刚司先生在论坛上发表了一个观点,认为现在一些楼宇视频的新媒体试图创建户外媒体的“收视率”指标是不现实的,他觉得新媒体很难有评价的标准,也不需要评价标准。但是,作为广告主的三得利公司的企划部长站在广告主的角度则认为,如果一个新媒体不能证明自己的受众是有价值的以及信息能够准确的传递给受众,实际上连进入广告主的门都没有,作为一个新媒体,评价的指标和数据非常重要。这些争论事实上焦点还在于评价新媒体的指标,传统媒体可以使用到达率、千人成本等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新媒体的属性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差别,当前广告主对于新媒体的广告投放并不稳定,因此,从任何一方来讲,都在呼唤基于新媒体的特定属性有新的标准,以及有新的来自第三方受众研究的数据能够证明新媒体的价值。
第三,新媒体的打动力与效果。现在的楼宇视频、户外的大型LED等新媒体此伏彼起,比如郁金香传媒提出了地标价值的概念,因为其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媒体都是在核心商圈的大型户外电子屏幕。这些新媒体的形式都是抓住特定人群流动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先进的技术展示的手段来传播广告的,但是这样的广告形式究竟对于受众有多大的现实影响力,打动力强的同时是否有广告的记忆度,以及对于品牌的提升有直接的效果,也值得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第四,新媒体的大众化覆盖。目前很多的新媒体都强调对于高端人群的影响,比如分众传媒以及航空媒体,但是这些人群的特性决定了其广告主的来源基本是高端的产品。但是新媒体目前依然很难与传统的电视媒体抗衡,虽然分众传媒已经处于中国传媒企业的前三甲,但是CCTV目前依然是很多希望覆盖中国大多数消费群体的媒介首选,比如作为全球日用品巨头的宝洁公司就连续几年都争取标王,就是对这一广告平台能够影响到广大的三四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的价值肯定。但是,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新媒体公司能够覆盖到这样的范围和这样规模的群体,新媒体基本上还是以细分形式出现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媒体暂时还不可能占据品牌传播的主力位置,而只是对于细分群体传播精准化的补充。
第五,手机媒体的价值开发。来自亿动传媒的CEO马良骏在论坛上展示了对于手机媒体价值的开发,比如对于手机用户的手机价格、地理位置等的进一步细分和精准化的营销等,可以说是对于手机媒体的新的开发思路。但是,实际上,手机作为一个每天陪伴消费者时间最长的媒体,目前的媒体价值和广告价值的挖掘还刚刚开始,如何基于如此小的一个平台整合更多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同时创造广告价值,将是新媒体公司下一步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第六,人作为“新媒体”的价值。虽然媒体的种类不断增加,但是口碑的效应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却因为媒体的传播而在不断增强,来自i.merge的CEO杨文博发表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是最大的新媒体,意见领袖对于品牌的传播意义重大,企业应该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发掘出意见领袖,并通过与意见领袖的活动与互动来为品牌塑造最大的价值。
新媒体还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如何能够更好的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建立新媒体的评价标准,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作为新媒体本身对于其价值也值得重新定位和思考。
(本博客博文均属博主原创作品,博主版权所有,如有传统媒体转载引用,请发邮件到clarkxiao@126.com获得许可,网络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