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数》教学设计
(2022-06-23 16:34:28)《找因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找因数》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重点:自主探究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感知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学习准备:每人一份学习单,每人一个序号桌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吗?我是?不错,我上过你们的课,我也可以说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请这位同学来向我介绍一下他,用一句话来说说你们的关系。(学生介绍同桌,注重说出学生的相互关系)
2.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了一节课,也是从关系的角度去学习,猜猜哪节课?生:倍数和因数。师:没错,这节课我们以乘法或除法算式入手,从数与数之间的角度去认识因数与倍数。现在考考你们。(重点强调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4=12
师:是的,在学习中,从“关系”角度出发,用对了方法,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
(意图: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是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学习的。)
3.引入课题
*的因数除了有*和*,还有其他的吗?,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完整?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找因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学习
1.师出示课件:图中每个小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请大家凭借想象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画。阴影可以用斜线表示。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写成第一题,通过拼成的长方形你能找到12的所有因数吗?把你的想法和答案写出来。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开始。
(1)个人汇报(预设3-4个)、交流评价。结合拼成的长方形理解乘法或除法算式的由来。预设1:乘法算式的意义。说一说一行排几个正方形又表示什么(长)?排几行是表示什么(宽)?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预设2:除法算式的意义。被除数是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学生汇报后,老师引导A:你们觉得谁的做法需要修正?B:如果要对这些算式进行整理,你觉得怎么整理?并让学生写出结果(按次序整理写出算式,比较不会遗漏)。C:这些算式有什么联系?(观察算式结合图例说说变与不变,面积不变,长与宽发生了变化)。
(意图: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观念,体会乘法或除法算式的数据从何而来,并理解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理算式为找因数做好准备。)
(2)师:我们写出了乘法或除法算式,接下来你们怎么找因数?预设1:一个算式可以找到两个因数,也就是一对。预设2:师:找完整了吗?为什么,往下写会出现什么情况(重复)?
(3)师生小结:说说怎样找因数?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找因数的办法。想1:谁乘谁等于12?
(意图:体会有序思考,不管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都要一对一对地找,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思考)
(4)这位同学写出了所有因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评价,比较两种写法的特点。
2.
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找一找18的全部因数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三、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请写出你的桌牌数的所有因数。
同桌前后桌交流,要求
全班汇报
四、解决问题,应用提升
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47块月饼呢?
重点理解“每个盒子”的意思,要排除哪种装法?
(意图:让学生认真审题,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培养灵活应用知识的意识。)
五、课后梳理,总结收获
师:那么,一个数的因数中还蕴含着哪些知识呢,比如: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有几个,不用找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有什么好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下节课我们接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