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能力培养心得
(2011-04-11 14:44:46)
标签:
杂谈 |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孩子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思维开阔了,课堂变的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师生的亲和力加强了。这归功于课程改革,其次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变了,学生有了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也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得高高的,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老师,我来!我来!”地要求,课堂顿时变得乱烘烘的。而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这也许是新课程下的一个弊端,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清除这个弊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能力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倾听,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将是一种财富,我们老师往往片面的认为,一年级学生讲倾听的重要性,他们明白吗?所以就用以前的手段:你不认真听,我就罚你。以此让学生明白只要不认真,就是这种下场。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错误观点,这样的学生只是怕惩罚而去听,是被动的听,而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两者完全不同,最后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让学生脑中有一种“倾听是重要的”表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体验的增多,学生就会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认为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这样告诉他:我们不仅敢说还要会听,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认真地听,我们会听出许多美妙的知识,而且认真听别人讲是对这个人的尊重,我们要从小练习这个倾听的本领,长大它会帮我们做很多事呢!当然,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明白,要靠我们教师耐心地引导,利用平时一 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新课程赋予我们这个使命,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就应全力以赴、刻不容缓去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急不得也跳不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大家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如果它只是小数人的舞台,他们在课堂上是主角,占领着自由表达的绝对优势,而剥夺大多数同学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重要的。 其次,也注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树立榜样,并予以适当奖励。如林小杰在开学时,上课不专心,眼睛一直看外面。有一节数学课,我偶然发现他坐得很好,并及时表扬了他,还奖给他一颗数学星。从此以后,他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发言。遇到个别学生不认真倾听的,给予纠正,并及时找其谈心,了解原因,对症下药。第三,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采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讲,一人听,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也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样,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任务。同样,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也要认真倾听,给学生树立榜样。最后,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课外也是学生培养倾听习惯的好场所。我们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注意观察学生在家里倾听情况,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这样家校共同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也就不难了。
三、让学生的倾听能力不断加强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不稳定,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这次任务就显得艰巨了。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往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理解上的辩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求得真知。
1、“辩论式”活动,学会听中思考,学会完善自己的表达。真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在互相争辩中获得发展进步。争辩的基础是认真地倾听学会在听中思考,只有认真地听清别人的观点,吸收了别人的优点,明确了别人的不足,才能很好地进行反驳。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供争辩的内容,巧妙设计,还要牢牢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争辩的苗头,组织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和发展倾听能力。例如在"分类"一课教学中,出现了红色的、黄色、大的、小的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让学生分类,结果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意见不一,争辩不休。此时,我让学生上来辩论,让学生他们自己评价,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2、“交易式”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倾听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去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从他人的感悟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又把自己预习、自已收集到的信息材料,“说给”、“展示给”同伴共享。学生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的提高发展自己的倾听能力。
学生对倾听有一定的认识,倾听习惯也初步养成,但是我们还要注意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巩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听,我们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说学生学会倾听了。因此,新课程赋予我们这个使命,要完成下去,就要靠广大教师怀着一颗对新课程充满希望的心,一颗真诚对学生爱的心,同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反复抓。总之,要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有待于我们教师去探索、去总结。方法是有的,就看人肯不肯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