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父母子女
(2014-02-19 08:08:08)
标签:
育儿社会文化 |
分类: 先人陈迹:购书读书抄书写书 |
鲁迅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之1,当然这不意味着我认同他所有观点。有些方面对我影响比较大,例如,关于父母子女关系。
鲁迅对于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全盘否定。他认为是种上下级关系。例如在《坟·灯下漫笔》中写道: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这种教育的最可能效果(古来如此,于今尤盛):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因此做好父母尤其难: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坟·我们怎样做父亲》)”
所以,我1直以为,能否做个好父母与能否做个好人1样,最重要的不是愿望的问题,也不是道德的问题,而首先是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