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重锦官城的“重”应该念何音

(2009-07-01 20:30:04)
标签:

唐诗

杜甫

多音字

文化

分类: 文学

花重锦官城的应该念何音

在《新创回文诗龙二》中,如梦MM写到——公交失火在都城。如果都城是指成都的话,则意太泛。

我记得以前读书念过的唐诗中,有“花重锦官城”一句。其中的锦官城即成都。此外,成都还有“蓉城”之美称。这首完整的唐诗如下: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但同时也发现,其中最后一句中的“重”字,迄今为止竟然没有统一的念法。在我记忆中,老师教的是念“chong”。而现在好像比较倾向念“zhong”。

为此,我在小区论坛中发起了有关讨论。

一、参与讨论不同观点人数比例

从参与本次讨论的13位网友观点可以看出,念“chong”和念“zhong”的比例大约是1:1。

1、“chong”派有:如梦,G版,南国小妖,七年一梦,晨风清扬,老陈.,关人共7位。

2、“zhong”派有:伴山大兄,繁花,灝望湖山,西樵山人,悦水月,goatshirly,共6位。

3、经进一步讨论后,繁花,老陈.,认为念“chong”和念“zhong”皆可。

二、主要观点

▲持念“chong”的主要认为:

1、此诗抒发诗人喜雨且带有潜移默化(重重chongchong)之情,全诗轻松、愉悦,应该念“chong”,而念“zhong”不合诗意。

2、语言从唐代至今已经历很多演变。鉴于地方方言大多保留古代语言,因此,念“chong”比较符合当时的语言背景。且有考古的证据。

3、老师所教以及个人直觉。

▲持念“zhong”的主要认为:

1、雨后花带(含)雨水,承重增加,传神之笔。

2、律诗讲究平仄,上句的“看”应该念平声,因此此句之“重”应念去声。且有古书《唐诗合选详解卷之五》佐证。

三、个人观点

四季吉认为,此诗中的“重”,在唐代应该从“zhong”,而现代则应该从“chong”。

(一)为何唐代从“zhong”呢?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本诗为五言律诗,当时对音韵格律非常讲究,即使杜甫也不会例外。从五言律诗的平仄来看,这首诗系仄起平收,第七、八句的平仄规定为——

(平)平 平 仄仄,(仄) 仄 仄 平 平。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锦 官 城。

其中带括号的为可平可仄,老杜在这里的第七句首字用仄,第八句首字就得用平。实际上即——

仄 平 平 仄 仄,平 仄 仄 平 平。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锦 官 城。

第二,若“看”为平,则“重”为仄。经查证,“看”在古代念法有两种,平仄皆可,其意不变。再结合考虑上述平仄规定,则“看”为平,“重”必为仄。

第三,“重”确实系本诗中奇妙处之一。诗人在前面是这样描述春雨的:风轻,雨细,到最后来一重(zhong)字,真乃传神之作!但对此重(zhong)字的理解,则不应该是直译为雨后花带雨水或露水而使其重量增加,并由此而下垂。因为——

首先,春雨贵如油。

诗人描写的这场春雨,时间应该是在立春前后,即经历了冬旱之后的初春之雨。而此时之雨,一般是无雷,雨细如丝,且时间不长,通常三几个小时就不错了,更不会下个通宵达旦。除非这雨是在三四更时分才下,否则,次日早上是很难出现花朵上有雨水。至于露水,就更不可能,因为春天是没有露水的,何况当时的天空有云(野径云俱黑)。

其次,从花看水看重(zhong)。

先说老杜所写之花,究竟是何花?

据前面推断,作此诗的时间大约在立春前后。成都气候与广州相若,比广州稍冷,春到要迟一个节气。立春前后之时,成都应该主要开的是桃花。即小花瓣的花,而不可能像芙蓉(秋芙蓉)之类大花瓣之花。桃花,大都为红色,因此老杜用了“红湿处”。

再说小花瓣之花,虽有雨水也不易察觉,而且雨后刚刚要开满,生机勃勃,不会下垂。

那么,此处之“重”,何解?我认为,正确的理解是,(经过一场春雨的滋润,花)饱含水分、娇艳欲滴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唐代应该是念(zhong),比较合乎情理。

(二)为何又有人认为应该念“chong”呢?

第一,从诗意看。前六句都是实物实景描写,第七、八句则是推测、联想、抒情。因此才有古书《唐诗合选详解卷之五》中的“待晓看锦官城之花”。如果把这“重”理解为“重重叠叠”、“竞相怒放”,就可把这两句理解为:等明儿一早去看看,我想,成都城里的花儿,都应该竞相怒放了吧?也不是不在理。

第二,字典为证。据查,在线新华字典中解释“看”(音kàn)字,其中就有引用杜甫此句。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如下:

看 kàn 【动】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
看,睎也。(睎,望也。)——《说文》
瞧;观看
出门看火伴。——《乐府诗集·木兰诗》
晓看红湿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老妇出门看。——唐·杜甫《石壕吏》
如果“看”读去声,则是仄,那么,下句之“重”就应该读“chong”。

(三)为何现代从“chong”呢?

首先,论“重”先论“看”。

老杜在这两句诗里用了“看”和“重”,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众所周知,由于一些汉字存在多音,因此,对汉字的音与义就有了明确的对应规定,读音不同,其义也不同。古诗词中有一些多音字,由于年代久远而无法准确地判定究竟应该念什么音。而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文字发展到了今天,很多汉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汉字的古音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在当代,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我非常赞同重庆市一位名叫陈昌发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发表的观点——“从义”原则,即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必须坚持遵从本来意思的读法原则。除此之外,我还认为必须坚持“从今”原则。道理很简单,时代不同了,再保留当时原原本本的读音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如果一定要坚持复古,但这肯定会带来使用语言文字上的混乱。比如“晓看红湿处”中的“看”,现在有两种读法,一读平声,一读去声。读去声的“看”,其义为观看;而读平声的“看”,其义则是守护、照料以及看押等意思(有人把这两者区分为,前者系表示眼睛的动作,而后者就表示不止由眼睛来完成,非常贴切)。如果按从古的念法,念平声,就无法准确地表达这句诗的含义。明明是用眼睛去看,为什么非得念成平声呢?况且,这首诗现在是在小学时候就要教的,面对学问还不多的这些小朋友,难免会给他们在今后带来不便。这就是为什么还必须“从今”。

其次,从“看”到“重”。

弄清楚“看”念什么音非常有必要。

既然“看”念去声,如果“重”还念“zhong”,好像又不大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念起来会觉得不顺、别扭。而念”chong”则比较顺。

究竟是念“zhong” 还是念”chong”,我看主要还得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念“zhong”,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饱含水分、娇艳欲滴”;而如果念”chong”,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竞相怒放”。我非常认同繁花和老陈的最后观点,无论是念“zhong” 还是念”chong”,都有道理。问题是,认真考究的话,前者虽有传神之义,却无法涵盖后者。也就是说,如果念“zhong”,这两句诗连起来就只能解释为:等明儿一早去看看,我想,成都城里的花儿,都应该娇艳欲滴了吧?如果再赋予

(花儿)“重重叠叠、竞相怒放”的意思,就好像有点强加的味道。而反过来看,如果念”chong”,由于联系前文中的“润”,就可不难联想到花儿经过雨水滋润后的“饱含水分、娇艳欲滴”的样子,传神依旧。也就是说,念”chong”的含义将更广一些,也更准确。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的话,我建议念”chong”,更能准确地表示其意思。

这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等明儿一早去看看,我想,成都城里的花儿,应该都是娇艳欲滴,竞相怒放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