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平仄——
平仄说难也不难。大家都知道,现行我国汉语拼音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一般平仄的划分是,前两声即阴平、阳平为平,后两声即上声、去声为仄。这是一般的分类方法,很简单。但只知道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犯错。因为在古诗词中,现代的“阳平”,有一部分属于平,有一部分则属于仄,这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古代把声也分为四:平声、上声、入声、去声,平声即为平,后三种声包括上声、入声、去声为仄。古声发展变化到今天,其中平声演变为现在的阴平、阳平,入声则演变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不复存在,但从古入声变化而来的平声,则不归属平而归属仄。
回头再说平仄。研究、撰写古诗词或对联,不能简单地用现行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去区分平仄,进一步说,必须特别注意第二声调即阳平调是平还是仄。一般简单的方法有二:第一,从声调的长短来区分。古入声比较短促,因此,现在的第二声即阳平声中,凡带有…n和…ng发音的,即韵母是an和ang的,一般归属平,此为排除法。第二,用地方方言来辨别。
方言与普通话——
为什么判断平仄可用地方方言呢?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方言中保留了古入声。现在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古入声不再单独保留而分别融入这四声当中。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古入声却仍保留下来。如潮州话,它的音调就不是四个声而是八个声,这就是“潮州八音”,它将古四声进一步分为阴阳两大类,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和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相对应的八个字为:分、粉、奋、弗、云、混、份、佛,其中的弗、佛,按现在普通话都属阳平即第二声,但按潮州话则分别属于阴入(第四声)、阳入(第八声),因此,弗、佛这两字的音韵不是平而是仄。
“离谱”的广州话——
才说潮话,又道粤语。广州话也保留了古入声。它比潮州话还要复杂。广州话共分九个音,不仅有潮州话的八个音调,而且还多了一个——中入,此为一。第二,它的排序不像潮话分为先阴古四声后阳古四声,而是把这九个音分为三三制,按阴的平、上、去,阳的平、上、去,阴、中、阳的入,来排列,即: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其对应的字为: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这九个音中的后三个音,都属于古入声。常常听到有人说,潮州话很难学,殊不知,广州话更难学。不是在广州这里出生的人,即使你会讲广州话,但毫不夸张地说,你永远没办法百分之百说准确。
再说潮话——
潮州话为什么被称为“学佬话”?
潮州人是从闽南迁入的,其语言也是从闽南话演变而来。潮人入粤后,被称为“福佬”,即福建佬的简称。因闽南话的“福”字与潮州话的“学”字同音,因而“福佬”被误为“学佬”,此为一。第二,将潮州人称为“学佬”,很可能跟潮州人勤劳好学有关,因那里人多地少。佬是称呼,“学佬”并非学到老的意思。至于说到周总理学潮州话三月未成纯属误传。但周总理学潮州话是事实。潮剧曾上京汇演,且受到周总理接见,这很可能与周总理在大革命之时在粤东呆过一段时间有关。
平仄小结——
平仄说难并不难。对平仄必须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很容易犯了把现行普通话的第二声都误为仄的错误。普通话第二声有一部分属于平,还有一部分属于仄。
说“白”字——
字意不用解释了。“白”字在潮州话中确实属于古入声的阳入声。因此,“白”字不能按普通话属于第二声就说它是平声,而是仄声。白属仄,有《声律启蒙》为证。现将《声律启蒙》中有“白”字的部分对联附下:
白叟对黄童
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
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白简对朱衣
李白对杨朱
白璧对玄圭
朝宰锦衣,贵束乌犀之带;宫人宝髻,宜簪白燕之钗
白日对青春
柳摇春白昼,梅弄月黄昏
白鹤对青鸾
江水流长,环绕似青罗带;海蟾轮满,澄明如白玉盘
阮籍旧能为眼白,老莱新爱着衣斑
骁将袍披仁贵白,小儿衣着老莱斑
白羽频挥闲客坐,乌纱半坠醉眼眠
说联——
前文再续。上面说的是对联的第三个基本要求,即平仄。
第四,对联必须“联”。前面说过,对联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如果都满足了第一、二、三个要求,而不满足第四个要求的话,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对联,就是“对”与“联”,前三个要求是“对”,后一个要求是“联”,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联,就是上下两句必须是有关联的,它一般通过因果、衬托、呼应、排比、反证等写作手法,使这两个句子共同表达出一个意思、意境,这就是对联的本质。如果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就等于人家问“你吃饭了吗”而你却说“我想去天河”。
对联的“联”,不仅要求必须有关联,而且要求不能重复,“联而不重”,正是对联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难点之一。不能重复的基本要求是“字不重”,即上联出现的字下联不能再出现。这个规则与猜谜语一样,谜底永远不会在谜面上出现。对联不仅要求“字不重”,而且连相近似的词语也不行,如上联中有“太阳”,下联就不能有“金乌”,甚至连把上联用不同的字眼语言再表述一次也不行。
旧联今对——
我非常赞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就是古为今用,因为我们毕竟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已经不再使用古文,因此我说必须“旧联今对”。对联需要创作才能够延续香火,才能够发扬光大。因此,在今天我们撰写对联,既要知道了解并遵循对联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又不能太过拘泥,让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日益飞跃的创造力。既然如此,对上述四个规则和要求,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对创作对联的一点体会——
创作对联跟写文章没什么两样,都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看法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不同的是,对联不需要长篇大论,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出一种观点、看法、意愿、意境和景象,主题鲜明,主题就是内文,内文就是主题。它的特点就是提纲挈领,就是一篇文章的标题。大家都知道标题非常重要,如发帖子需标明主题,看报纸先看标题,呼吁需要口号。标题若不鲜明,使人看不懂或文不对题,那它就失去了意义。不信,你打开报纸看看吧,随手就可挑几个出来。这就是现代很多人写作的一个通病,只会扩写,不会缩写。记得有一年广州高考就出过缩写的作文,结果难倒了一大片。
创作对联跟写诗画画也有相通之处。古诗中有对句、联句。现代诗歌也讲究押韵,也就是讲究平仄,只不过它没有对联那么严格。一首好的歌曲,必需先有好的歌词,歌词若不押韵,唱起来就不顺口,就很难流传开来。写联跟作画的联系也很紧密,一般如果画中有联,就会相得益彰,或者相映成趣。摄影也一样,美妙的影相配上美妙的联句,不亦乐乎?所以,对联也是美学的一部分,一般来讲,爱好对联的人,对诗、歌、画、相,也有一定的兴趣。
前面说到,创作对联不能不遵循一定的规则,但也不必墨守成规。对上述四个基本规则和要求,我的看法是,第一、第四必须严格,第二、第三适当放宽。所谓第一、第四必须严格,就是说,首先,字数需相等;其次,两句要相联,还需“联而不重”。所谓第二、第三适当放宽,就是说,对仗必须尽可能工整,两句必须尽可能押韵,特别是两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概括重复如下:
字数需相等,
关联而不重,
对仗争工整,
尾字必押韵。
写联易犯之病——
第一,片面讲究对仗和平仄,以致语句不通不顺。写联与作文一样,基本的要求就是通顺,使人一看就明白。如果只顾追求工整和平仄,东拼西凑,生拉硬套,结果不是表述不清,就是晦涩难明。
第二,没有遵循“联而不重”的原则。这可能与不大了解对联的规则有关。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对联必须字相等,文对仗,语平仄,而不知或忘了必须关联且联而不重。因此出现了重复字眼,重复意思,还有就是上下不联,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情况一般在应联时较为多见)。
写联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但我认为,有一般的文化水平就够了,关键在多学多练。比如对对子,如命题造句(命题做对),既可提高文字能力,又能激发创作灵感,突然间想到了一个妙对,愉悦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