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2020-04-09 19:41:41)分类: 生态科普 |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这种限度,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
世界人口正以大约35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但地球上可耕土地却是有限的,这必然造成全球范围的粮食问题。滥垦、滥牧、滥伐的日益严重,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展,都使全球植被减少。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发生荒漠化;失去了植被调节气候的作用,气温波动增大,水旱灾害增多;太阳辐射被反射散失的成分增加,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能力随植被减少而等比地丧失。水域捕捞也已接近极限,某些鱼类多次大规模减产。化石燃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之一,但它的蕴藏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使用速度的日益增长,燃料危机不断加剧。大量开采地下能源和矿物,并焚烧或加工化工产物,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物,严重威胁了地球生物圈。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但人类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超过所有的物种。当地球被人类破坏得不适应人类自身需求,而被淘汰出地球,即人类这个物种也灭绝的时候,一些更强适应力的物种将还会继续存在,生物圈会重新开始其慢吞吞的演化。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本文节选自《生态文明关键词》,藜祖交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生态文明关键词》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原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黎祖交教授任主编。全书共收录251个关键词,分为12个分篇。各分篇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依次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谋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福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胜,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原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黎祖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春霞,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郇庆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云飞。《生态文明关键词》正文后面设有“附录:相关生态学名词解释”。正文和附录均附有“索引”,方便读者查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2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