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树王"缘何死非命

(2006-12-10 00:50:35)
分类: 自然与社会
"大树王"缘何死非命
蒋高明
 
        最近笔者到浙江临安市出差,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领导邀我去参观天目山。早就听说那里的大树和古树很有名,今天有机会前去参拜,心里是自然高兴不过的。
        到了现场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这里光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柳杉就有500多棵,集中分布在五里亭至开山老殿一带。据保护区管理局领导介绍,天目山胸径2米以上大树15株;1.8米以上的36株;1米以上的398株;而1米以下的大树数以万计。这些大树如同顶天立地的绿色屏风,又像撑起的一顶顶绿色华盖,集中成片,颇为壮观。
        然而,有一棵死亡的大柳杉树引起了我的注意。据介绍,这棵柳杉早在宋代就有名了,那时被为“千秋树”。她的死亡竟然是因为她的“美丽”引起了一代帝王的青睐,皇帝亲封该树为“大树王”,要了她的命。
        约240年前,清高宗乾隆帝南巡游览西天目山,看到了这棵大树。激动之余,竟不顾帝王尊严,亲解腰带围测。测量结果令乾隆爷兴奋不已(那时该树也需要五六人合抱了),敕封该树为“大树王”。有了帝王的这一称号,该树从此身价百倍,当代百姓和虔诚的香客遂以为神树。更有愚蠢之徒讹传“大树王”树皮为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引的四邻乡民和香客前来剥树皮。虽有人感赋《大树王》诗:“龙鳞倘能愈痼疾,何须蓬岛觅神仙?”,试图制止该愚蠢行为,但该诗并没有挽救“大树王”灭亡的命运。因树皮损失严重,导致大树生长衰弱,于上世纪30年代死亡。笔者前来考察时,果见“大树王”“一丝不挂”地伫立在寒风中。
        显然,“大树王”是死于非命无疑。因为在诺大一个天目山,“大树王”的寿命不是最长的,至今她的“父母”或者“兄弟”辈们还健康地活着,丝毫不见衰老的迹象。
        大凡事物的毁灭多因人的因素引起。人类从狭隘自私的利益出发,赋予某件东西有没有用。没用的无人问津,有用的多不能“颐养天年”。庄子曾说过“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大树王”的不正常死亡,显然不是因为有木匠看中了她的木材;相反,这里的香火很盛,受到了很好的呵护。天目山的大树之所以能够留下来,是因为那些建于梁代的大量庙宇的存在,大树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得以保留下来,近代甚至侥幸逃脱了“文革”的破坏。她的死亡是因为皇帝过分“宠爱”的结果,赐名为“大树王”,便是一个不祥的征兆。
        这使得笔者不禁想起我们的环境保护问题来。有些时候我们不清楚该宣传些什么,致使要保护的对象不幸成为不法之徒袭击的对象。在一些自然保护区,经常看到的宣传用语,就是某某大树的木材可以做高档家具,老虎的骨头可以强筋壮骨,大象的牙齿可以做上等的装饰品,藏羚羊的绒毛可制作贵夫人的“披肩”,甚至那些不知名的小草,也总要和中药材联系起来。似乎不这样宣传,人们就不知道要保护物种有什么用一样。人类很少将别的物种,看作是和他一样有尊严、有生存权的物种,肆无忌惮地加以杀戮,将其它物种要么变成他的猎物、食物,要么变成他的宠物。这些毫无感恩、毫无节制地对待其它物种的行为,造成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最终人类也难逃劫难。
        我们在野外工作的时候,也经常面临一些尴尬的事情。老百姓看到我们采集某种植物标本后,经常尾随我们身后,先是好奇,后是动手,最后就将那些可怜的小草“据为己有”了。老百姓也不知道那棵小草有什么用,但他们凭感觉认为那肯定是个有用的东西。因此,为了避免老百姓破坏,我们野外采集标本时,尽量避开老百姓。
        现在,针对地球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有西方有学者提出了“新生态经济论”,就是给一些认为人类有用的东西,如空气、水、土地、生态系统都赋予一定的价值,从而让有钱人来花钱消费。这个论调是上述物质“有用无用”古典观点的现代版,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就能挽救地球的毁灭吗?显然不能。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富人或者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购买力占有穷人或者穷国的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导致一些物质或资源因为“有用”而毁灭。而国内有学者附和国外的这种思潮,花费国家大量的钱财搞所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来给中国的生态系统“贴标签”。这种做法,对于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都是短视的,甚至是有害的。
        怎样宣传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呢?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摒弃那些宣传物种有没有用的做法,以科学的态度介绍某物种的来源、分类、地位。至于它们的用途,尽量不去宣传,避免那些势利之人因其用途而烂杀无辜。庄子云:“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才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
        避免“大树王”死于非命现象重演,需要我们改变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态度,我们只有感恩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