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灌木不是林

(2006-11-23 01:15:28)
分类: 自然与社会
灌木不是林
蒋高明
 
        近年来,北京沙尘暴频繁发生,人们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生态建设认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提高了。然而,针对防护林,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灌木林”的提法;甚至,有关部门已经将其列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灌木改姓“林”后,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似乎这一改动,以林唱主角的生态建设任务就很容易实现了。
        其实,灌木不是林,这是个严肃的生物学问题。从专业上理解,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腾本植物、地被植物都是构成植物群落的重要部分,前两者都从木,即木本植物。它们要么冬季落叶,要么不落叶,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年萌发的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即离开地面,成为所谓的高位芽植物。然而,它们依然有重要的区别:乔木远比灌木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占据群落的上层;灌木层位于乔木层的下方,没有明显的主干,成丛状分布,在群落中它永远不可能超过乔木的高度。因此,灌木就是灌木,乔木就是乔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随着生境变干,或者沿着山体上升,风速变大、温度变低,高大的乔木逐步退出群落,那些能够抵抗严酷环境的灌丛占据优势,灌木显露出来。在这样的地区造乔木林,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工呵护是徒劳的。
        那么,老百姓脑子里林的概念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辞典》对“林”和“灌木”的定义分别为,成片的树木或竹子为林;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为灌木,如荆、玫瑰、茉莉等;树干高大,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为乔木,如松、柏、杨、白桦等。可见,这些概念也是非常清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树,都是指的乔木,而不是灌木。如果随机到街头调查市民对防护林的认识,他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乔木,而不是灌木。否则,“三北防护林”岂不成了“三北防护灌”?
        干旱半干旱区造的杨树林不幸成了主干不分的“小老头树”,人为改变了乔木的生态型,“林”到成了实实在在的灌木。人们遂认为在那样的地方造乔木是不太可行的,于是就有人在文字上动工夫了——灌木摇身一变成为树。造林树种“花名册”里把柠条、沙柳、沙棘、沙地柏等灌木,铁杆蒿、木地肤、羊柴等半灌木(它们大半生都姓“草”)都列为树种了。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为何升得如此之快了——增加的“覆盖率”中许多数字原先是算在灌木或草地上的。作为植被分类的一个重要单位,灌丛是与森林、草原、荒漠、苔原、红树林等并列的,它从没有改过"姓"。陆地上,除了南极大陆以苔藓植物为主外,灌木无处不在(北极和青藏高原也有)。如果仅因"灌木"沾了个木字便姓"林",那么整个地球大陆不都覆盖了“森”林么?那些巧立名目获取国家生态建设费用的做法是否该停止了呢?
        近三十年前,人们设计“三北防护林”时,都是准备要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如其初衷之一就是要将草原上森林覆盖率不足5%提高到15%。原来的5%是什么?显然是位于草原东部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局部山地阴坡乔木为主题的森林,这些林现在大都还在。笔者在一幅“三北防护林”的设计图中,还可以看到当年要种植的针叶树、落叶阔叶树等分布蓝图。将灌木当森林营造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如果承认灌木是林,草原上本来就大量分布,何须造林?草原只有退化了才以锦鸡儿(目前半干旱区所谓“造林”的重要物种)等为主的“林”。出现了这些“林”是草原退化的象征,难道我们希望草原退化吗?显然不是。其实,人们在草原上挖的那些一米见方的“树坑”就是用来造“乔木林”的。只是树林活不了,才改造灌木“林”。
        我们在这里强调“灌木不是林”,决不是否认灌木的生态作用。其实,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灌木的作用甚至比林大。我们严格区分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就是希望在该恢复草的地方就恢复草,该种灌木的地方就种灌木,该造林的地方就造林。但是,三者花国家的钱多少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干旱区,如果以造林为名申请的经费,而实际花在了种植“铁杆蒿”(半灌木半草本植物)上,这是对纳税人的钱不负责任的做法。
        国家要加强经费使用的有效性,采取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使用经费,杜绝灌木充当林的做法。在该造林的地方造林,不该造林的地方还生态的本来面目。要充分发挥生态学家的作用,杜绝部门利益保护,建立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与检查机制。降低沙尘暴危害,还北京蓝天白云,早日改善国家在国际地位中的大国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