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注册在校生由2002年的1.6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2.7万人,在全省的占比由1.6%上升到11%。去年获取的职教助学金占全省总和的30%,占苏北五市的40%。在全省122个新一轮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中我市又占了22个。普职比历史性的达到了4.6:5.4。这是宿迁教育改革与发展一大亮点,鲜明特色。
职业教育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可喜,但仅有量的扩张还不行,现阶段更要注重优化发展。宿迁职业教育绝大多数都是这些年新办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转型而来,实习指导教师科班出身的也很少。一度时期,职业教育满足于上课有教师,黑板上有制图,口头上有传授,而对于职业教育最核心、最灵魂的“实际训练”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学生培养出来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到了工作岗位还要重新培训,这种教育与实际脱节的现象需要切实改变。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技能的培训上。最直接的办法是鼓励工学结合“以校办厂”、“校企合作”、“前校后厂”。以前我市江苏玻璃厂就办过“玻璃中专”,泗洪油嘴油泵厂就有“淮北中专”,后来就消失了,或脱钩了。所有企业只是急功近利地招聘未经培训的“农民工”,还抱怨缺乏职能工人。学校也不重视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即使一些企业挂上职校的实习基地,也不容易接收实习生顶岗培训,不愿免费培养生疏的职校生,还怕承担意外的责任。
事实上,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学生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校的学生,每周在工厂培训三天半到四天,在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工厂着重对徒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职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新加坡则创造了符合国情的“教学工厂”,
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奥地利的职业教育则是按“模拟公司”来办的,不少大公司大企业都将自己先进的设备无偿捐献给学校使用,使许多职业学校的设备优于一般企业,有不少职业学校成为行业中的技术龙头,不仅承担着为本行业进行产品质量鉴定的任务,而且学校出具的鉴定报告就成为了产品的质量认证书。
我们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经验。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鼓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地方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开设班级,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学校可以办起工厂,专业可以办起车间,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让优势资本和优质职教资源有效对接,引企入校,鼓励企业到职校去开办专业,去联办班级,开展“订单培训”;工厂要招揽到更多有技能的青年工人也要畅开大门,多建立职校生的“实训基地”,在实习阶段就建立起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熟练工。
这方面办得好职业学校提供了典范,如江苏金湖职业技术学校,据说办了五六家效益很好的如机械厂、精细化工厂等,所培训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大受欢迎。我市沭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也办起了模具厂、电子厂,服装厂等,泗阳县霞飞服装职业学校早就办起相当规模的工厂,形成了学校即工厂,班级即车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实际应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很快就能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实际技能的劳动者,这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希望有更多的“校企合作”甚至“校企合一”的模式出现,现时期企业联合办职校不是加重负担,而是尽早招揽人才,提前培养技工。职业学校也要办些力所能及的工厂,由实训变实战,也能创造效益,相得益彰,不断提升,甚至可以办成一个地区需要的“技术研究所”,“技能鉴定所”、“质量认证所”。
这对我市职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市职业教师中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占一半,都超过了千人以上,但既有中级以上文化教师资格和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仅有680人,占专业教师总数比例为40%,比全省低了10个百分点。“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我们要通过努力尽快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在“校企结合”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涌现更多的“名牌职校”、“特色职校”、“企业职校”、“校办企业”,培养出更多既有实际知识又有水平的学生,实现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建成劳动技能人才强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