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鏖战正酣,中国军团金牌总数第一并超过其他国家总和也许是不争的事实,国人当然高兴,然而再没有以往的激动。在场外,新华社记者杨明和中国体育官员之间关于“金牌第一”还是“全民健康”重要的争论也没消停,虽然他们的论道并不是一码子的事,但我觉得有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特别与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关的事不得不说。
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学校都建有漂亮的塑胶跑道或标准的人造草皮球场,但这些场地全部都用藩篱隔挡起来,每天只是定时开放一两个小时(我观察从小学到大学校园都这样);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开展“阳光体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学校就异化成只是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半小时的列队慢跑;更多的中小学规定学生下午三四点放学之后,必须全部离校,整个操场不见一人。这样做,校方无非心疼漂亮的塑胶跑道,怕学生踩踏坏了;还有怕学生在运动中发生安全事故,国内就有学生在校运动猝死而遭索赔官司的报道。
http://blog.suqian.gov.cn/attachments/2010/11/247_201011221203141XPGs.jpg放手体育" TITLE="放开藩篱 放手体育" />
市实验学校的课间锻炼
这真是奇怪的学生体育方式——封闭场地、禁锢运动、限制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本来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已经压的喘不过气来,进行多样化体育锻炼对孩子也是一种放松和应对。象现在这种越来越少越来越怪的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难怪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豆芽菜”、“小胖墩”的孩子,真正体形匀称协调的并不多,难怪我们国家好不容易培养的尖子运动员也有成为一碰就伤的“玻璃人”。
记得旅华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经写过一篇分析中日足球差距的文章,说中国人抱怨没有那么多场地,但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学校操场时刻都在使用,经常要与打棒球、搞田径的同学商量着踢球,相互让步,无法用操场时就到山里跑步。日本人小时候就在共同享受着踢球和体育锻炼带来的青春和乐趣,而且也不耽误学习,成绩好才能加入校队,他们认为学习好,有清晰的头脑能帮助一个人更漂亮地踢球,而充沛的体力也能帮助一个人更耐心地学习,所以日本足球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后备力量。真正让我们担忧的不仅现时中国足球不如日韩,更长远的是现在中国孩子的体质就不如日韩。
我记得文革前我们上中小学时,最放松最喜爱的事就是到学校的操场上去,每天早晨早早到校或跑步或打球;每堂课间铃一响就一窝蜂的涌向操场;下午放学之后,最高兴的事就是有整段时间打球、踢球,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是我们大人将他们窒息了、禁锢了,这不是扼杀天性,退化体质吗?
我们再不能干这样的蠢事了。塑胶跑道人造草皮闲在那里晒太阳也会老化破损,限制孩子锻炼孩子更容易出现“玻璃人”弱不禁风。宿迁这几年学校的塑胶跑道越修越多,但省教育厅每年公布的部分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综合排名却从前年全省第二名下降到去年第四名,真是到了必须放开学校操场,放手体育锻炼的时候了,为了孩子的身心,为了祖国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