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气候象着了魔式的,始终晴空万里,城里人在尽享阳光的时候,农民兄弟如一天比一天焦急,小麦播种下去以后就没有怎么下过雨。据宿迁气象台报告,自9月27日到11月7日的我市的绝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仅4.6—5.7毫米,比常年同时少92%-93%,而且未来一周仍然没有雨。对于稻麦轮作小麦播种较迟的庄稼地,旱情不断加深并持续着,高亢的地区有些田块苗还没有出齐,即使出苗的小麦也比常年同期的叶龄少一到二张,部分重田块已经出现死苗现象。目前全市受旱面积已达220万亩,其中没出苗或出苗不齐的受灾面积150万亩,约占总面积的30%。
http://blog.suqian.gov.cn/attachments/2010/11/247_201011182152431ud73.jpg抗旱保苗" TITLE="组织起来 抗旱保苗" />
没有出苗的连片麦地
面对这样的灾情,全市正在掀起抗旱保苗的紧急行动。各灌区开启机泵从洪泽湖、骆马湖引水,电灌站及时开机翻水为久旱的麦地送去水源,凡是灌溉抵达的田块,小麦都在欢快地吮吸乳汁,有望解除饥渴之苦。但我们也非常痛心地看到,一些灌区的源头之水还送不出去,抵达不到田头。究其原因是很多田间的毛渠因年久失修、淤积堵塞,田间地头至关重要的“三沟”开挖一到位。一些秸秆还堆积在渠道上,阻碍了送水顺畅。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些直接关系到田间供水的小电灌站因私人承包,因为电费收不起,而不愿开机送水。
http://blog.suqian.gov.cn/attachments/2010/11/247_2010111821534715DVA.jpg抗旱保苗" TITLE="组织起来 抗旱保苗" />
农民兄弟正在调水浇田
这些矛盾暴露了我们这个稻麦轮作区域水利设施对于农业丰收的重大关切和利害关联。农村农民最关切的是“三夏”大忙插秧时的搶水灌溉,而对于秋播小麦往往抱着望天收的心理,即使大旱也仍心存侥幸,等待后期的降雨或降雪,保苗并不积极,又一次暴露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的落后和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的滞后。正如我市农业局下派干部何井瑞在昨天的博客《又是心急如焚时》中写到,“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来应对?我想解决土地分散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组织化的开展生产势在必行。”
是的,我们在发展高效农业时注重了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但面广量大的传统种植业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如果在当初解决温饱问题上需要发挥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分田到户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当今则需要加强组织化程度。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扶持粮食生产,比如水利设施可以通过主渠、支渠、斗渠“给力”送水到田头,但最后一米到田间还需要农民兄弟的自我努力,疏浚沟渠,开挖“三沟”,养墒助苗,这些非加强组织化程度不可。积极地进行土地流转,种粮向大户集中;积极地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抱团抗御天灾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丰收,需要我们加强组织,认真谋划,加快推进。
不管怎么说,眼下正是抗旱保苗的关键时刻,农民兄弟说得好“麦收(丰收)三场雨,8、10、3(农历)”,今天正是农历10月13呀!
加载中,请稍候......